张巨宏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改写吗?你们是否考试测验过“改写”,和文章的作者一同分享创作的无限乐趣呢?改写,便是以原文为根本,在不改变乐意的条件下,用不同于原文的表现形式,将其内容重新表现出来。改写是一种较好的写作形式,能使我们在读、写两方面都有所得。常常“改写”还可扩展我们的思路,开拓思维,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那么,改写一样平常有几种环境呢?它一样平常有以下五种形式:
(1)改变人称。
如把第三人称改变为第一人称,用亲自经历的口气来阐述;或相反,把第一称改为第三人称,以察看犹豫者的身份来记述。
(2)改变文章的文体。
如把诗歌改成记叙文,把记叙文改成诗歌;把古诗改成当代文;把小说改为戏剧;把剧本改成小说等。我们看到的电视剧、电影,如《三国演义》、《聊斋》等便是根据精良古典小说改编成的,这也是一种改写。
(3)改变文章表达办法。
如把原文记叙的形式改为对话的形式,把对话的形式改为记叙的形式等。
(4)改变文章的构造。
如把顺序改为倒叙或插叙,把倒叙改为顺叙等。
(5)改变文章措辞。
如把文言文改为当代措辞等。
下面紧张谈一下诗歌的改写。
首先要不改变原文紧张情节和中央。
改写前,要先负责阅读原文,弄懂原文的中央思想,熟习原文的情节,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全面考虑笔墨的构造形式。改写时,应根据原文的紧张精神,对原文内容作些必要的增、删、改,但不能其余编造情节。对原作的主题思想作适当的深化、引申,但不能完备改变,要做到“忠于原著”。
《木兰回籍》(见例文)的作者对原诗作了较大改动,但原诗的主题思想与改写后的作品是同等的,木兰代父从军的基本事实没变。改写者选取了“回籍”一节,用倒叙的手腕写木兰从军的故事,舍弃了原诗中“木兰从军前的不安、购物、从军”等许多情节和场景,重点写木兰回籍及亲友的欢迎和女扮男装的情节和场景。
其次可适当增加些细节,由于诗歌构造跳跃,措辞凝练,在人物刻画、情节发展和环境描写上都有较大限定,改写中可适当增加细节,让它符合记途文的哀求。
改写是一种再创作,把诗歌改成记叙文,还要按记叙文的文体哀求去思考,只管原诗是叙事诗,但叙事诗也不同于记叙文。《木兰回籍》的作者把木兰得胜回籍的故事按记叙文的要素铺写,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其余,小作者还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乡亲们热烈欢迎木兰”的场面便是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写出来的。在原作的根本上,选其一点进行发挥,是改写文章的又一条路子。
再其次,改写前要负责审题,弄懂材料意思,明确题目哀求,按哀求选材构思,使改后的文章能符合改写题目所提出的各项哀求。
我们知道,各种文体有各种文体的特色,(如记叙文强调要素、中央、呼应、详略、顺序等),但又各有联系,在利用表达办法上各有侧重而又互相交通。以是进行改写,就要按哀求去做,哀求改成什么文体,就要写成什么文体,就要按该文体的特色去组织材料、利用材料。《石壕吏》是杜甫写的叙事诗,虽然是叙事诗,但它也不同于记叙文。诗强调的是集中、精练,有音乐色彩,而记叙文则强调的是要素、中央、详略、呼应等,把这首名诗改写成记叙文就要把稳这些方面。(例文二)改写者用倒叙手腕,从第二天早上写(原诗“天明登出息”),就对原作作了“改”写。在写“抓差”一事时,突出写官吏的张牙舞爪,横目横眉和老妪无可奈何的痛楚的阐述上。捉住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突出官吏横暴、把老妇也抓走的战役给公民带来的灾害这一主题,改得就很好。
末了,改写时还要把稳故事情节完全,线索清晰。按韶光顺序、按事情的发展先后为序的文章切忌文章顺序凌乱。
「例文」
木 兰 还 乡
许涛
在尘土飞扬的古道上,依稀传来战马的嘶鸣。奔驰在最前面的是一位身着戌装、英姿飒爽的将军,正用劲摆荡着马鞭,驱马驰骋在波折的古道上。
这位归心似箭的将军是有名的女英雄花木兰。话说十几年前,家中接到可汗的征兵作战的军贴。为了不让年迈的父亲承受征战之苦,木兰,一个纤弱女子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疆场上,她奋勇拼杀,战功赫赫地凯旋归来。面对诱人的功名利禄,木兰绝不动心,当仁不让地回到她朝思暮想的故乡。
木兰衣锦回籍的不胫而走,很快地就传遍了全体村落庄。小小的村落庄沸腾了。村落民们的脸上都流露出敬佩之情。木兰的家人更是喜上眉梢。年事已高的双亲相互搀扶着到城外欢迎女儿,一些热心的乡邻则忙着张灯结彩,为木兰接风。
终于盼到了这一天!
乡亲们一大早便簇拥在村落口,望眼欲穿。凛冽的北风呼啸着,而大伙儿的心却无比温暖。听!
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传来,顿时,道路上飞起漫天尘埃。溘然,从这片尘埃中飞出一匹矫健的烈马,花木兰从马背上一跃而下,扑进母亲的怀里,动情地呼唤着:“娘,兰儿回来了,你的女儿回来了!
”母亲伸出颤巍巍的双手抚摸着爱女的面颊,片言未吐,却早已泣不成声。父亲不禁老泪纵横,慈爱地拍着木兰的肩膀。在场的人,无一不被这浓厚的亲情所冲动。大家拥着木兰,和随行的战士们走进了村落庄。
小小的村落庄里到处彩灯高悬,炮竹声声。木兰的心完备沉醉了。一种落叶归根的感情油然而生。木兰的姐姐装扮一新地迎了出来,望着面前这位威武的女将军,真是又惊又喜。“小妹!
”“姐姐!
”久别的姐妹牢牢地握住了双手。“姐,怎么不见小弟?”“他呀,在忙着呢!
”姐姐神秘地指指后院。木兰顺着霍霍的磨刀声来到了后院。阔别十余载,昔日的小油滑已长成一个漂亮强壮的小伙子了。为了给姐姐洗尘,他正在杀猪宰羊。瞥见二姐,他调皮地举起右手:“报告花将军,统统准备就绪,请将军稍候!
”木兰望着小弟,脸上笑开了花。
堂屋里,时时传来大伙儿开怀的笑声。木兰却来到了她少女时期的闺房。屋里的陈设一如往昔,那台织布机仿佛在讲述着以往的故事。木兰脱下战袍,换上俏丽的红装,满怀柔情的端坐镜前,细心地装扮打扮起来。
梳理完毕,木兰轻移莲步,娇羞地来到堂屋。一顷刻,大伙儿都被这位妩媚的佳人惊呆了。一位旧时的伙伴惊喜地对木兰的父亲说:“老爹,没想到您还有一位如此姣好的闺女!
”木兰的父亲豁达地笑了,对众人道:“你们好好看看,她便是木兰呀!
”“什么?”随行的战士们切实其实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与他们同甘共苦,势如破竹的花将军竟然是个妙龄少女!
木兰见状,挥起宝剑,自若地舞起来,令人眼花缭乱,众人都拍手叫绝。大伙儿都夸木兰是个不让男子的巾帼英雄。
从此,花木兰代父出征的故事便传为佳话。
感悟:
这篇成功的改写文给我们有两点启迪:(一)在故事和情节基本符合原文的条件下,重点选择原诗中“回籍”一节作改写, 补充出细腻生动的场面和细节。改写文用倒叙的手腕写木兰从军的故事,舍弃了木兰从军前的不安、壮志、购物、从军等情节;舍弃了木兰风餐露宿,艰巨作战等场面;舍弃了木兰承受天子奖励的情景,重点写出木兰回籍及亲友欢迎和女扮男装的情节和场面。我们在改写时,还可选取木兰的军旅生活等其它情节作重点改写工具。(二)充分发挥了想象和遐想。作者把“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等场面作了重点渲染、铺陈,遐想和想象得非常合理,写得生动形象。
这篇诗文的改写, 启迪我们在改写古诗文时要做到古人所说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入”即忠于原诗和主题和材料;“出”即发挥想象,扩写原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