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溪因水势宛转弯曲而得名,源于皖南峄山,流经宣城城下,“滔滔北去斜”。

沿溪景致宜人,杜牧曾以雄浑的笔描述说:“鸟来鸟去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 。

宋代墨客梅尧臣是宣城人,下面他的这首诗环绕宛溪看水,捉住景物的眇小特色,描述了一幅清淡平远而又买卖盎然的自然景象,又抒发了一个宁静得意而又老当益壮的人物心情。

东溪

梅尧臣的一首冷门七律用平淡的措辞描述出令人涵咏不尽的画意

梅尧臣〔宋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这首诗的大意是:

我来到东溪边不雅观赏溪景,面对着水中的孤石迟迟舍不得上船离开。

野鸭在岸边睡着,充满闲情逸趣;老树伸展着奇丽的枝干,繁花似锦,引人喜好。

溪旁短短的蒲草整洁得彷佛经由修剪,平坦的沙岸,洁白的沙石仿佛多次被粗选细筛。

我虽然迷上了这里但不得不回去,傍晚到家马儿已累得精疲力衰。

东溪,即宛溪,在尧臣故乡宣城县。
溪发源于天目山,至城东北与句溪合,宛、句两水,合称“双溪”。
溪中多石,水波翻涌,奇变可玩。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开篇擒题,直取“东溪”。
宛溪环抱城东,当地人呼之“东溪”。
春日回暖,雨水充足,溪水暗涨,墨客兴致勃勃地行至东溪,专意来看春水。

溪中露出一个孤岛,墨客小舟为之勾留,迟迟弗成。
诗出语淡淡,然而一行一坐,一看一迟,已暗中揭示出诗人情趣盎然的游春心境。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数只野鸭,

“野凫眠岸”,“老树着花”,景也平常,语也平淡,但一经墨客与“有闲意”、“无丑枝”联用,便觉境界顿出,精神毕现

此二句,历来受诗家称道,方回云:“三四为当世名句,众所脍炙。
” ,纪昀评:“此乃名下无虚。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墨客的视线转向溪边清新明净的景致: 初生的蒲草毛茸茸的,密密麻麻地长满水边,软嫩短小; 水下沙石平展展的,明净可见。

一句写春草,一句写春水,这两句看重于细致逼真的景物描摹,与“野凫” 两句的写意之笔全然不同。
写得很有工细,却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风景虽好,但不是自己的久居之地。
“情虽不厌”回应了首句的“发船迟”,天色已晚,“住不得”说出了心中的无奈。

薄暮归来,车马疲人更疲。
这种怠倦,是一种美的失落落,心灵的失落落,又是回到鼓噪的纷争群逐的官场的疲倦和颓丧。

这首诗没有丽辞壮语,没有奇章硬笔,只是淡淡叙来,平平写出,但却能“壮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见地于言外” 。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