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点染,说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刘熙载说柳永词中的点染

周师长西席引用刘熙载《艺概》中,谈到点染:

词有点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出离去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去世灰矣。
(刘熙载《艺概》)

刘熙载说,柳永这四句话,前两句是点:多情自古伤离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后两句是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什么是点染诗中有画情景融会

二、周振甫解读柳永

但是周振甫师长西席却有不同的解读:

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点明“去去”,就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来陪衬,衬出远别的离情。
接下去说:“多情自古仿离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里点明“仿离去”,用“冷落清秋节”来渲染,再衬上多情,更觉尴尬,以是说“更那堪”。
这是一重渲染。
再有这句点明在冷落的清秋节伤离去,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样东西构成一种凄清的意境,来陪衬在清秋节伤离去的感情。
这是又一重渲染。
这里有两重渲染,显得感情的色彩更浓重。

周师长西席把柳永这首词前面两句,也拉了进来一起剖析: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周师长西席认为前两句也是点染,念去去,是点,后面都是染。
刘熙载没有提到这两句的点染。

至于后面四句,伤离去是点,后面三句都是染,而且是双重渲染。
绘画中彷佛有个词叫做套染,染了一遍,再染一遍。

这四句的剖析,也和刘熙载有不同。
周师长西席没有说刘熙载不对,只是说出了自己的理解。

三、诗中有画

周师长西席还引用了一段:

  案点与染分开说,而引词以证之,阅者无不点首。
得画家三昧,亦得词家三昧。
(《词学集成》引江顺诒语)

关于点染,周振甫说:

  点染是画家手腕,有些处加点,有些处渲染。
这里借来指有些处点明,有些处陪衬,点明后用景物来陪衬,更故意味。
......

先点明,后用景物渲染,陪衬感情,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

这是关于点染的理论描述,正是用这一套理论,周师长西席来解读柳永那几句词的。

从这一段论述来看,点,指的是抒怀,染,值得是写景。
用写景,来衬托渲染情绪的抒发。

四、情景交融

如果用上面那一段阐明点染。
实在说的便是情与景的安排。

可以看看《诗词例话》点染篇的后面一段:

  诗里用点染的,像韦应物的《闻雁》:“故宅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点明归思,用秋雨、雁声来陪衬。
岑参《碛中作》:“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点明无处投宿,用平沙万里来渲染。
韦应物《休日访人不遇》:“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点明诗思很清,用寒流和雪来渲染。
全诗的意境都从陪衬中表现出来。

周振甫师长西席引用的这几首诗句,正是情景的安排,目的是”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

抒发情绪,便是点;描写带有这种情绪色彩的景物,便是渲染。

结束语

古人诗话,总是只可融会难以言传,只看刘熙载阐明的点染并不随意马虎理解。

但是周师长西席的阐明,就明白清晰很多。
按照周师长西席本文中的诗例,都是一虚(抒怀)一实(写景),和绘画又有些不同,画都是实景,情绪只能通过景物来传达。

关于点染,总觉得没有解释白。
但是,作诗把稳情景的安排,先点后染,先抒怀后写景。
这便是对付点染的一种运用吧。

其余,把稳刘熙载这一句话:

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去世灰矣。

无关的内容,不要插队进来。

@老街味道

钱钟书师长西席,创造了古诗词中最奇妙的一种修辞办法: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