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出自书喷鼻香门第,字鲁直,号清风阁、山谷道人。身为文坛宗师的他乃北宋墨客黄庶之子,同时他也是南宋中奉大夫黄相之父。黄庭坚是北宋出了名的大孝子,《二十四孝》中“涤亲溺器”的故事讲述的便是黄庭坚的孝行。
黄大家不但在诗、词、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还在机缘巧合下拜在了苏轼的门下,成为了“苏门四学士”之一。他还与苏东坡齐名,被众人称为“苏黄”。学生与老师齐名,二人亦师亦友,足可见东坡对付黄庭坚这位学生的喜好。
很多人都能读懂他的“清”,而我更乐意写其“狂”。那么,为何提到“少年狂”,会想到黄庭坚呢?
《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落,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黄庭坚在七岁那年作下这首颇具警世哲理的七言绝句。那日,黄父在家中设下酒宴,约请好友们到家中饮酒作诗。和现在在酒席上被大人们催着演出节目的小朋友们一样,黄庭坚也在大人们的“逼迫下”作下一首名诗。
这不作还好,一作便收不住喽!
我们乃至可以想象,在听完末了一句后,黄父的好友们的神色该当不会太好看,由于七岁的黄庭坚说:这些个在长安城追名逐利、利益熏心、心机用尽之人,他们实在活得是很累的!
还不如像那牧童一样,骑青牛,清风过,淡泊名利,高枕而卧,没有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倒是清闲清闲。
同时,这样一褒一贬的比拟,一下子把俗尘和田园风光的画面带到了大家的面前。大概,来宾们一定想不到,一个七岁的小儿郎作出的诗句非但不稚嫩,竟还带着几分“狂生之气”。
我们无法知晓这位年仅七岁的孩子是在想象还是真的瞥见过一个牧童骑着牛途经前村落,也无从得知微风是否真的为他带来了牧笛声。可唯一能确定的是,这个七岁小孩,并非普通孩子。一个七岁的小二郎,看淡名利,这定会让很多大人都自愧不如。他年幼时的思维办法、看待问题的角度、天下不雅观便超越了同龄的孩子,这奠定了异日后成为大家的根本。
是啊,“长安名利客”们,逐日流连于名利场之间,无暇欣赏如笛音、花鸟之音等自然之音,实在是摧残浪费蹂躏了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赠送。
就连咱们的圣贤庄子也“晓梦迷蝴蝶”,那是在神往心灵上的真正自由。
那么,黄大家到底狂在哪?他的狂就狂在一个七岁的小二郎竟敢用十四个简大略单的字把那些个名利客借着牧童给数落了一番。可这种狂不好吗?当然是好的,此绝句一出世,有些名利客们很可能犹如当头棒喝一样平常,不再执着于浮名虚利。
少年之狂,并非“狂妄”的“狂”,而是“狂生”之“狂”,那是最极致的“狂”。真正的大家之狂,不会自高自大,不会忘却谦善;只有这种狂,才不会失落礼,才最合宜。若没有七岁之狂,哪还会有后来的黄大家?正是有了少年时不愿与世俗与世浮沉、独清独醒之志,才会在浊尘中独做那一股清流。这该当也是老师东坡最欣赏他的地方吧。
《竹颂》
深根藏器时,寸寸抱奇节。
遭时上风云,故可傲冰雪。
古时的文人墨客多爱竹、赞竹、颂竹,并以此来明自己的君子之志。在中华文化中,竹,刚柔并济、高风亮节,象征着君子的气节,我们的民族自然也对竹有着浓厚的情怀和喜好之情。能表现黄庭坚的君子之志的另一首绝句便是这首《竹颂》。
此诗以竹喻人,竹在扎根的过程就如同一个怀才之人藏锋守拙、静待机遇的过程。《周易·系辞下》有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这根扎得越深,聪慧和知识增长得越多,待到机会和好运来临时,才能够一把捉住。以是,暂时处于低谷的人根本无须自暴自弃,更不要看低自己,不但要学习竹的精神,好好扎根,藏器待时,更要“抱节”,坚守自己的节操、不断修炼自己的品行和教化。
古往今来,那些可以在低谷时做好自己的人,碰着好的时势才可以大展技艺、气吞山河。人处于低谷时便是磨炼自己的心性的最佳机遇,让内心强大,纵然往后再遇冰雪,也会不畏那寒冷,凌于冰雪之上。如此看来,低谷倒是一个人造诣一番奇迹前的一段必经之路啊!
若说《牧童诗》中的黄庭坚带着几分洒脱、淡泊之狂,那么《竹颂》中的黄庭坚便是向上、哑忍、武断之狂。
所谓大家,既要有才能,又要有德行,只有这样的人物,才能为后世所敬仰。
明俗雅、知是非,狂中带清,此为高雅的狂。
不俗,出尘、德雅,是一种高尚的境界。
俗尘名利皆虚妄,守竹炼心少年狂!
愿你我,都可以在尘凡俗世中不失落少年之狂,守住青竹之志。
-作者-
晴空,一个热爱诗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神往诗意生活、阳光、爽朗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