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堰济生
果真,从此这里洞开肚量胸襟迎来了源源不断的人群。第一群叩响这片大地的是宝墩人。原始人群总是依水而居。四千五百年前,循着偷得的岷山千里雪,借来的草地三分翠,一支部落迁徙到了这里,并留下了文明的痕迹,使得本日龙马的宝墩一带成了古蜀文明的发源地,产生了作为蜀文化源头的新石器时期晚期文化。宝墩遗址既是这一期间成都平原时期最早的古城址的范例,也是四川即将跨进文明门槛的历史见证。以宝墩文化肇端,经由三星堆文化、以成都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十二桥文化、以成都商业街船棺、独木棺墓葬为代表战国青铜文化,到秦灭巴蜀,辉煌壮美的古蜀文明末了融入汉文化圈,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
接着值得把稳的是一个大人物,那便是两千多年前一位驾青牛,出函谷,终极归隐在岷江岸边这座仙山的老人。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这个传说纯属子虚乌有。老人便是老子,又称老聃、李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生于春秋末年。可以肯定的是,老人连秦岭都没有翻过,更别说来新津了。他的终老之地在河南山水灵秀、民风古朴的栾川。但是,据新津老君庙内铁钟铭文载,这座老君庙汉唐期间就君临新津了,此后屡遭焚毁,屡次重修。由此我们本日才能瞻仰到四周的古柏苍松,面前的青灯黄卷;攀登陡峭的石梯,面迎清幽的凉气;思接千载,心骛八极。
水乡渔歌
老子的神思开化了新津大地,给了我们以理性的开启。老子的5000余言的《道德经》有670种不同的注本,发行量仅次于西方天下的《圣经》,老子也凭此被美国《纽约时报》列为全天下十大古代作家之首。这让我们感到神圣而亲近。每年农历仲春十五日,道祖老子(即太上老君)的诞辰,是新津的“老君庙会”的日子,以老君山为核心,到处人头攒动,摩肩相继。人与大自然的亲密交融,绘成了一幅活气勃勃的十万人踏青的民俗风情画卷。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秘闻厚重的历史积淀,日益掂出了这个五津汇流的渡口的分量。到了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单独置县,亦因“新渡口”而名“新津县”。
没有诗画的生活不能算真正的生活。这里本来也是风花雪月之地,情思梦幻之乡。于是墨客画家纷至沓来。初唐墨客王勃首先在京城长安遥望五津大地。受到五津的神助,他写下了“海内存心腹,天涯若比邻”的千古名句。这一诱惑,让后继者纷纭向新津走来。领头而来的是诗仙李白。他在新津留下的的《送朋侪》,险些入选了所有的唐诗选本,而诗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更是传遍天下。紧跟在他之后,杜甫三次来到这里。山水赠墨客以灵性,墨客答山水以多情。一大批佳作华章就在这里源源不断地出身了。杜甫从原五津镇过河到邓公场,沿途感到“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拾级而上,来到大佛岩上,放眼大地“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的美景,饱经忧患的他,竟然“客愁全为减”,反问“舍此复何之”?“反认他乡是故乡”了。他留下了““西川供客眼,惟有此江郊”的惊叹,实在是浩瀚游人的共同感想熏染。这是新津人莫大的名誉!
种田犁地
值得我们引为光彩的,还有北宋一代文豪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他们分别为18岁、17岁的时候(公元1053年),同来新津,在一年的韶光里,借寓城南宝华寺,登山临水,读书赋诗。大苏后来写的6首诗,都是和我们县出的著名人物张商英丞相唱和的。小苏写的一首《纪胜亭》,对新津景致的描写逼真精工,以是它对后人的影响最大,依韵而和者蜂起,佳句叠出。五津山水给予苏氏兄弟的浸润,实在是我们新津人对民族文化的奉献。在苏氏兄弟之后,来新津的文人中名气最大确当推陆游和范成大了。陆游任蜀州通判期间,常来新津县,先后留下了8首诗作。墨客在这里看到的是“山从飞鸟行边出,天向平芜尽处低”,听到的是“江水来自蛮夷中,五月六月声摩空”。这样的山川,加上通济堰的百丈横堤,毕竟使墨客感到了短暂的欢愉,“兴阑扫榻禅堂卧,清梦还应到剡溪”,切实其实要追上李白,去游天姥山了。范成大的诗则洒脱得多,他还在前来新津的途中,“遥知新津宿,魂梦亦清丽”,这就可见其愉悦了。范成大到新津来,是由于他卸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奉诏东还临安。陆游也赶来送行。两人结伴到眉州后才依依惜别,又留下了一段佳话。明代和清代以来,咏新津的诗作就更多了。读着他们的诗句,我们不难想像,历史上的新津是一个山川奇丽、水陆通畅、物产丰饶、人才济济的利益所,简言之,人杰地灵。
传统文化认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彷佛只要一踏上这片热土,文人墨客就佳作连连。这证明了新津这一方水土不仅是鱼米之乡,也是滋长诗情画意之暗香苑。有了这样的积淀,才产生了不雅观音寺里明代成化年间由宫廷御匠绘制的佛教十二圆觉壁画,和飘海不雅观音鳌头独占的雕塑美。不仅世世代代滋养着新津人的心灵,还以全国重点文物的地位迎来八方客人,特殊是立志继续并开拓传统艺术的一代代后世精英。精妙的是,这里阵势宛若九莲胜景。人杰地灵,从这里走出了北宋名臣张商英、他的兄长张唐英和他的侄子张庭坚。三人从这里起步,走向京都,后以“一门三进士”留名史册。张商英更以在四川发行了天下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废除了一些苛捐杂税,宽解了公民的包袱,劝宋徽宗抑制奢侈,停滞大兴土木,连天子都竟然告诫正在培修升平楼的主管职员说,张丞相的车骑经由时,你要让匠人们藏起来,等他走过去了再动手。可见,张商英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历史功绩。
新津人不能不引以自满,还有全国唯一融汇了儒、释、道三派的“天下第一儒林”纯阳不雅观。这里以繁复的建构和恢宏的气势蕴涵了深厚的大忠和至孝。历史深厚的忠孝情结使得这么一个小小的大码头,在辛亥年间的保路风潮中竟能成为保路军的南路滩头阵地,为后来武昌革命的成功,做出的贡献大大超过了自己的区域地位。
白鹭归
新津地域确实不大,但是他对历史的担当却从来都是轻重不辞。抗日战役中,新津公民献出9035亩良田沃土,和几年的艰费力作,建立了大后方最大的重型机场;“新津县各界人士献金救国预备委员会”组织的抗日募捐活动无论规模还是募得的金额,都是一方之冠;1939 年 9 月 1 日,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第四保育院在新津纯阳不雅观内正式开学,紧张任务是接管战区儿童到后方教养;当时连一所高中都没有的这个小县,奔向延安的热血青年也有两位数之多……
历史翻开了新篇章,这一颗西川明珠更显残酷刺目耀眼了。天堑变通途后,大码头的背影渐行渐远了,但是这一个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第一站,随着交通立体化的趋势,更发挥着时期授予的新浸染。西去康藏,南下滇黔,人们常常要把这里核阅一番。这里实在太可宝贵了。这里有山的筋骨,有水的乳汁;这里稻谷飘喷鼻香,猪羊肥壮;这里橙黄橘绿,虾多鱼鲜。这里的人们把美食发展到极致,成了文化;把生活调适得恰到好处,叫做休闲。这里宜居,宜商,宜创业,宜发展。这里永久是大自然赠送给勤恳人们的一颗明珠。
南河唱着一首永不朽迈的歌,由于这一方热土每天都在演绎着新的风烟:
涛声依旧,眷念五津风烟,
回眸一笑,泪湿西川客眼。
这江郊永久没有重复的故事,
唯有你我永久讲不完的从前……(文/沧 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