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过,古人用字习气和现在有很多不同,以是古诗词里面会涌现很多生僻字、通假字等等,为了让孩子加强影象,我们常日会选择让孩子查字典,一个字一个字标注。我不是这样,由于根据我读书的习气,如果生字太多,我会查字典查到烦躁,以是,查字典、标读音的活我就干了(班主任请别批评我[送心][送心]),这么做的好处有两点:一是孩子拿过来古诗词可以直接读,没有任何障碍,这样她才能感想熏染到古诗词朗朗上口的韵律之美,二者,她读到的第一遍是精确读音,语感会培养起来,比如“羽扇纶巾”,有多少人读错便是由于第一遍读错了,往后的纠正就很难,我以为第一遍培养的语感非常主要。标读音大部分人习气加拼音吧?我的习气是注字,如“纶”我会标—音“关”,为什么不是标注拼音呢?这是我的切身体会,歙县的“歙”字我每次读到都查字典,拼音加了几遍了总是觉得读起来心里没底,有一次查完字典后我在这个字阁下写了个“社”,没想到一下子就记牢了。后来想想,拼音除了我们识字之初的紧密打仗,识字后还是读字的韶光多,与其须要拼读,为什么不干脆用她认识的字来代替呢?当然,用的字必须同音同调,这样她读出来才能语调标准。
生字关肃清之后,便是“意思篇”,也便是每一句每一篇写的是什么,我常日会给她查出来,一篇一篇打印出来,她先大声朗读一遍诗词,然后大体看一遍释文,熟习一下,再开始背诵,碰着难背的句子,再倒回来把意思弄懂,再背诵,心里有完全的释文打底,背诵起来就随意马虎一些。我的方法是全文译文不要逐句译文,这样高下贯通,一气呵成,方便理解。译文要选词句幽美易懂的,我常日会先去古诗文网站看看,它们的古诗词释文常日都不错。
背诵也有窍门,常日会有一些相对大略的诗词,孩子读三遍基本就背诵闇练了,我会给她一支红笔,让她在诗词的名字上打一个大大的勾,这样孩子会非常有造诣感,乐意一首接一首地背下去。当然,也不能把所有难背的都放到末了,要难易、是非相结合,适当吹吹彩虹屁,如阿豆读了三遍《木兰辞》就能背个十之八九,又两遍之后就能全背了,我说:“哇,宝贝你太厉害了,这篇辞我记得我当时整整背了两天呢,你怎么几分钟就背下来了,天哪,这难道便是传说中的大神吗?你怎么记得这么快呀!
”这么一鼓励,孩子背诵的劲头更大了!
为了把所有诗词都打上红勾勾以示拿下,她也会一边背诵一边数还有几首诗词没背过,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与名”了。
除了古诗词的背诵,平时可以多给孩子讲讲作者的平生、有趣的小故事等,读一读这方面的书,我们三年级读的是《古诗有故事》,现在她有时还会翻出来看看,趁着孩子还小,韶光充裕、接管程度好,多打仗多学习,如果知道作者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爱憎分明的人,孩子背诵古诗词会随意马虎一些,如背《陋室铭》,阿豆说“便是那个手痒嘴欠、写诗被贬、屡教不改的刘禹锡呀!
”对付人物背景资料的熟习不但有助于她的背诵,也会在她的知识体系中形成周详的网络,这样她就会深刻理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会让她看到文人的一腔热血和忧国忧民,对付她三不雅观的建立起到潜移默化的浸染。
我喜好历史书,以是阿豆也随着我读了几本书,今年《三国演义》她读了两遍,《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不雅观沧海》、《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些诗词她都已经在书里读过背过了,以是平时读一点历史书对付背诵古诗词还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