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偶对仗

那么,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

1、对偶

谭永祥的《汉语修辞美学》(北京措辞大学出版社)中说:“高下字数相等,构造相同或者相似,富于整洁、对称的均衡美,这中修辞手腕叫对偶。
”(实在,他也把“对偶”当成“对仗”的)也便是说,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是从措辞的角度来说的。
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这样归纳其基本要点就在于“字数上相等,构造、词性大体相同,意思干系的两个句子”。
它紧张分为正对、反对、串对几种类型。

诗词技法学诗起步对偶与对仗的异同

2、对仗

黄志浩的《古代诗词创作与鉴赏》(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中指出:“所谓对仗,顾名思义,是指出句与对句像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
……律诗中间的颔联、颈联须要对仗,是律诗标志之一。
……它哀求‘字数相等,语义相对,平仄相反,词性相合,构造相同。
’”也便是说,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利用的一种分外表现形式和手段。
特殊要避高下两句同一构造位置上重复利用同一词语。

二、对偶与对仗的异同

1、表现形式上的异同

(1)相同点

通过比较看,二者相同点在于都有一个“对”字,解释了都该当是两句相对的,整体构造要相同,意义是要干系(也便是有一定的联系)。
其审美浸染都是使措辞的音韵更加和谐,增强了措辞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提高表达效果。

(2)不同点

对偶限于“字数上相等,构造、词性大体相同,意思干系的两个短语或者句子”而已,而对仗却是具备了对偶的哀求外,还哀求词性同等,平仄相对,意义相反(否则就“合掌”,这在诗歌中是不可取的),不能在高下句中的相同构造位置上涌现相同词语。
也便是说,对仗在形式哀求上比对偶高。

我们在此,通过例子来解释。

例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到底是对偶或者是对仗?

按照对偶特点和哀求来看,这两个句子是符合对偶的哀求的。
但不是对仗,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不太和谐,特殊明显的是在同一构造位置重复利用了“天下”、“之”、“而”等同一词语,以是不合对仗的哀求。

再如,刘禹锡《酬白乐天扬州初逢见赠》:

巴山楚水悲惨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个中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便是对仗。
我们无论哪个方面看,不但合乎对仗原则(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而且对得极为工致明了。

2、利用范畴不同

对偶属于措辞利用范畴,是一种修辞手腕。
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措辞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

对仗属于诗词中写作范畴,是一种表现手腕。
可以这样说,对仗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分外创作技法。
格律诗哀求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
由于律诗本身对措辞利用有很高的艺术哀求,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恰好达到这样的哀求,成为格律诗的专用语。

总之,通过比较,我们理解了对仗和对偶的异同,这对付剖析诗文,或者写作诗文都有着极为主要的浸染。

来源:诗画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