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出典】

三国魏曹操《蒿里行》

【注释】

中高考干货‖中学生必会古诗句100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白骨:指去世人。

路于野:无人掩埋,暴露在荒野。

无鸡鸣:指荒无人烟。

【原作】

曹操〔两汉〕

关东有义士,兴师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协力不齐,犹豫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去世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平生易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赏析】

此诗是借乐府旧题写时势,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公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
墨客利用民歌的形式,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驳,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公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公民疾苦的首恶首恶给予了无情的戳穿和反攻。
全诗风格朴实,沉郁悲壮,表示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概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详细,又内蕴深厚,表示了曹操的独特文风。

《蒿里行》是《薤露行》的姐妹篇,清人方东树的《昭昧詹言》中说:“此用乐府题,叙汉末时势。
以是然者,以所咏丧亡之哀,足当哀歌也。
《薤露》哀君,《蒿里》哀臣,亦有次第。
”就解释了此诗与《薤露行》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不同。

《蒿里》也属乐府《相和歌·相和曲》,崔豹《古今注》中就说过:“《薤露》送王公朱紫,《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
”因此,如果说《薤露行》紧张是写汉朝王室的倾覆,那么,《蒿里行》则紧张是写诸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酿成丧乱的历史事实。

【作者小传】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精彩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天子,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管理想,并反响汉末公民的苦难生活,气概雄伟,年夜方凄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善于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作者代表作】

与时势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

《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

以表述空想为主的诗歌有

《度关山》《对酒》《短歌行》

军事著作

《孙子略解》、《兵书接要》

中学生必背诗作

《蒿里行》、《不雅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

【古诗干系小故事】

建安五年(200)2月,曹操率领三万多人马,从官渡出发去歼灭围攻白马的袁绍军队。

曹操骑着枣红骏马,沿着黄河北行,沿途看不到一个村落落,遇不到一个农人,野外荒漠,尸骨各处,这令人目不忍睹的惨景不免又是曹操回顾起了往事。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危急四伏,宦官外戚交相掌权。
一起上,董卓的军队烧杀劫掠,无恶不作。
董卓的官兵把赶集的百姓团团围住,把男人杀光,把妇女抢来捆绑住,把砍下的人头挂在马头的两旁,把抢来的妇女和财物装到牛车上。

回到洛阳后,说是打了胜仗,还向天子报功请赏。

董卓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当时关东各州郡将领的义愤。

汉献帝初平元年,袁绍,袁术,鲍信等联合起兵,保举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

但由于各路军队各有各的打算,力不齐一,相互不雅观望,谁也不肯先提高,致使讨伐董卓的军事行动以失落败而告终。
由于征战频年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里面生满了虮虱。
浩瀚的百姓也因频年战乱而大批流浪、去世亡。

想到这里,曹操愤慨万分,为了表达当时残破动荡的社会现实情形,他骑在马背上,边走边想引出了悲惨哀怨的《蒿里行》一诗。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便是这首诗中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