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来捋一捋,中国韵书发展的大致轨迹。

中古韵系

汉代以前,中国没有韵书。
诗经、楚辞、汉代古诗的作者们,都是用自己熟习的措辞、语音,凭觉得写诗的,没有音韵方面的参考书。

三国期间,魏左书令李登撰《声类》十卷,这是有记载的中国最早的韵书。
(失落传了)

晋代安复令吕静撰《韵集》五卷。
(失落传了)

中国韵书小史从切韵到平水韵再到中华新韵

南北朝齐梁之间,沈约、周颙等创四声说,沈有《四声谱》,周有《四声切韵》。
(失落传了)

这个期间,以沈约、周颙为代表的一些墨客,故意识地利用声韵知识,探索诗歌写作中的形式美问题,提出了“四声八病”学说,用声病说辅导,写出的不同与以往风格的诗,成为齐梁体,齐梁体是近体诗的先导。

齐梁之后,韵书大量涌现,如周 济《声韵》、夏侯咏《韵略》、李时令《音谱》、阳休之《韵 略》等等。
但是,由于国家处于南北分裂的状态,遍地所音差别巨大,这些韵书在分辨音韵上多有不合,“各有乡俗,乖互”,乃至“递相非笑”。
不同地方的文士写出的韵书,对字音的确定常常相互不一致,各地的作者常常相互嘲笑对方写得不对,都以为自己才是精确的。

这里两点须要把稳:1在韵律方面,文人相互嘲笑的风气,从一开始就有,这毛病是胎带的。
2他们的声韵是跟他们利用的措辞的实际音韵是符合的,都符合自己所在方言区的实际,以是才有底气嘲笑对方。
“南蛮北侉”由来久矣。

隋代陆法言,博采众长,撰写了《切韵》五卷(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
全书分五卷,把汉字根据音调进行分类编排,即“上平、下平、上、去、入”各一卷,一共193个韵部,收字12158个。

陆法言

《切韵》一出,“时俗共重,以为典规”,表示出良好的威信性。
为什么能如此,该当是它提炼概括了各地语音最大的公约数,让大家比较服气。
这样良币驱逐劣币,其他乱七八糟的韵书就逐渐偃旗息鼓了。
《切韵》广受好评和推崇,在唐代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书,取得了官韵地位。
但是,原书失落传了,只留下来一个“《切韵》序”。
有个小插曲儿,唐中宗朝王仁呴撰写了《刊谬补缺切韵》,但一贯不为后人所知。
散失落了一千多年之后,近年来才被创造,有“王一”“王二”“王三”版本,个中“王三”版为全本。
此本195个韵部,收字2万多,比《切韵》增加了“广韵”“严韵”两个韵部。

唐代,孙缅在唐天宝年间修正《切韵》,编成《唐韵》,韵部增加为204个。

北宋,陈彭年、丘雍奉诏修订《唐韵》,编为《广韵》,全名是《大宋重修广韵》,也叫《广切韵》。

《广韵》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全的一部韵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官定韵书。
以四声为依据划分卷数,平声两卷,上、去、入各一卷,一共五卷。
收字26194个。
它分206韵,个中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 声34韵。

《广韵》是《切韵》的集大成之作,它紧张浸染是为写诗作文时选字用韵做事,同时,它又是一部很完备的字典,具有音韵学、笔墨学、汉语史代价。
它反响了隋唐期间汉语音韵系统,是中古音的代表。

《广韵》成书三十年后,丁度等人奉诏修定《广韵》而成《集韵》十卷。

《集韵》收字更多,达53525个;阐明更详细;改动了部分字的反切;改动了独用、同用规则。
后两点表明,此书与当时语音贴近,有与时俱进的意义。

丁度还编写了《礼部韵略》,是《集韵》的简编本,是官方指定的科考作诗选字用韵的标准书。

宋金期间,刘渊体例《壬子新刻礼部韵略》,把韵部合并为107韵,世称“平水韵”。
(失落传了)金朝王文郁编订《平水新刊韵略》,分106韵。
也称“平水韵”,又称“诗韵”。
(失落传了)

“平水韵”在元明清三朝影响巨大,成为写诗用韵选字的依据,它反响的是宋元期间音韵系统。

清代《佩文韵府》《佩文诗韵》是国家颁布的官韵,是“平水韵”的表示者。

近代韵系

元朝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近代音的代表,即晚唐五代至清末,是一部戏曲韵书。
以反响当时口语语音的戏偏言话为规范,是近代史上第一本完备描写北方通语的实际语音用书,真实地反响了当时的语音面貌。
它共有十九韵部,( 四十六韵母) 即一冬种部、二江阳 部、三支思部、四齐微部、五鱼模部、六皆来部、七真文 部、八寒山部、九桓欢部、十先天部、十一萧豪部、十二 歌戈部、十三家麻部、十四车遮部、十五庚青部、十六尤侯部、十七侵寻部、十八监咸部、十九廉纤部。
《中原音韵》是近代音的代表,它是戏曲职员为了担保所唱曲词能被当时的人听懂,担保上座率而向实际语音的一次贴近,同时也是对“平水韵”的一次逃离。

明初朱元璋不满于《切韵》系统的韵书 ,认为“韵学起于江左,殊失落正音”,要 “一以中原雅音为定”,效命乐韶凤、宋廉等人撰《 洪武正 韵 》,把旧韵归并为 76部(平 、上 、 去各二十二部 ,入声十部 ),诏令颁行天下,但不为文人士子所屈服 ,没有产生多少实际影响 。
这个情形至少表明三点:1平水韵已经跟明朝中原通用语的语音不相符合了,2可能《洪武正韵》太过激进,功夫做得不踏实,代表性差了些,3文化的惯性是非常巨大的,文人集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制行政力量。
这是一次失落败的改革。

在《中原音韵》十九韵部的根本上,民国期间,京剧界利用更普通、更宽泛的“十三辙”。
十三 辙便是指中东辙、江阳辙、人辰辙、言前辙、由求辙、摇 条辙、灰堆辙、怀来辙、发花辙、乜斜辙、梭波辙、衣七 辙、苏州辙,紧张用于戏曲唱词的押韵。
这是贴近生活语音的戏曲对诗文音系“平水韵”的又一次逃离。

1941年魏建功等人编著《中华新韵》,分十八韵部。
这是根据当代汉语语音实际编写的影响较大的一部韵书。
此后,新韵书涌现了很多部,韵部从十三、十四个到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个不等。
这些韵书都不是官方正式审定颁布的,属于学术磋商的性子。
由于,创作旧体诗,利用韵书毕竟只是一个小众的需求,以是,编写新韵书的需求已经上升不到国家层面了。
这便是为什么时至今日,国家也不出台汉语新韵国家标准的根本缘故原由。

写旧体诗,利用“平水韵”还是新韵,没有统一的规定;压新韵,按照哪家的新韵,也没有统一的规定。
这便是旧体诗创浸染韵的现状。

总结与结论

1.隋朝陆法言《切韵》,193韵部,影响隋朝至元朝。

2.唐朝孙缅《唐韵》,204韵部,影响唐朝诗坛。

3.北宋陈彭年、丘雍《广韵》,206韵,为集大成者。

4.北宋丁度《集韵》,206韵,对《广韵》进行了修正调度,与时俱进。

5.北宋丁度《礼部韵略》为宋代官韵,206韵部,是平水韵依据的祖本。

6.宋金期间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107韵部、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106韵部,确立了“平水韵”系统,影响元明清至今的诗词创作实践。

7.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是近代音系的代表,19个韵部,是杂曲、戏曲、歌词用韵的依据。

8.十三辙,13个韵类,继续了《中原音韵》,是京剧等剧种利用的押韵依据。

9.魏建功《中华新韵》18韵部,是比较科学的当代音韵分类体系,但也有过期的部分。

目前,各种新韵书不断涌现,但没有国家统一标准,都是民间行为,属于学术磋商的范畴。

韵部分类的总趋势是数量在不断减少,这表明汉语声韵系统是由繁芜多样向大略统一发展的。
简化是大趋势,繁芜化个别征象、短期征象。

结论:

写旧体诗,

1依照哪个韵系押韵,“平水韵”还是“新韵”,墨客有选择自由;

2依照新韵,如何押,各家韵书并分歧一,墨客不必拘泥于某一本新韵书;

3押韵可以宽一些,这也是毛主席的主见。
按照当代语音学,去掉韵头,韵腹、韵尾相同的就可以算同韵。
实在,押韵的本色是实现音韵的回环美,只要听起来韵脚字的韵大致相同,就可以了。

4押平声韵,该当遵守;仄声韵,只管即便不要押。

[心]关注“诗道骏言”,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