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谁是实力派偶像?那个人便是苏轼的弟弟,苏辙。所谓“辙”,便是车子的车轮部分。苏辙生平都在默默支持照顾哥哥,乃至因此而捐躯了部分个人造诣。即便如此,兄弟二人的文学造诣,也常常难决牝牡,比如这一组在船上写的同名诗《江上看山》。
《江上看山》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环抱,上有行人高缥渺。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苏轼的这首诗,可谓一如既往地汪洋恣肆,有万马奔驰之势。船上看山,本来是垂垂而过,缓缓而行,苏轼却说“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俯仰之间,数百重山就匆匆而过。可见,苏轼的诗,更在意自我的生理感想熏染。从这第一句不难创造,苏东坡生平的浪漫、豪迈,与他相对“自我”的性情分不开。无怪乎这个哥哥惹了麻烦,常常要弟弟苏辙来善后。包括老家的事情,也大部分都落在弟弟苏辙肩膀上。
第二句,更显东坡豪迈风格。前山的风貌,就如万千猛兽,溘然露出青面獠牙,狰狞可怖。“忽变态”三字,尤其真切,令民气神为之紧张。身后的青山则杂沓惊奔,彷佛也感想熏染到了墨客那紧张的感情。这两句,将群山写出了生命,可见东坡笔力雄壮。
第三句,东坡宕开一笔,由紧张而放松,进而恬淡自若。“仰看微径斜环抱,上有行人高缥渺”,拨云见日,高妙无穷。墨客是极为浪漫的,乃至忘却了自己在舟中行船,要举手与行人攀谈。这种忘我境界,令人称奇。“孤帆南去如飞鸟”,末了一笔,回到现实,绵緲而惆怅。
比较苏东坡的时而万马奔驰,时而落拓惆怅,苏辙的诗则始终如一,清新可喜。
《江上看山》
朝看江上枯崖山,干瘪荒榛赤如赭。
莫行百里一转头,落日孤云霭新画。
前山更远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穠秀,依然不负远来心。
苏辙的诗,不如苏轼那样豪迈洒脱,但却透露出稍显成熟的恬淡和从容。苏辙眼中的群山,不是万马奔驰,而是“枯崖断壁”、“干瘪荒榛”,比较较而言,苏辙之诗,人生的感悟更加深奥深厚。如果不是经历过人生的干瘪、辛劳,恐怕眼中之山,也不会如此干瘪荒漠。
难能名贵的是,苏辙也不是一个沉溺于枯寂之人。他眼中的山虽然干瘪,但并非屁滚尿流的颓丧。在群山暮霭中,苏辙百里回顾,却见“落日孤云霭新画”。何其清新自然,让旅人怠倦的内心,顿获涤荡。这是漫漫前路的一丝慰安,收成这份抚慰,便能期盼“前山更远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末了一句,墨客相信,当经由“最穠秀”的巫山,就“依然不负远来心”。
一首万马奔驰一首小清新,苏轼的诙谐洒脱,苏辙的清新恬淡,你更喜好哪一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