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城西楼晚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暴风雨前的宁静许浑的咸阳城西楼晚眺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首先说说题目,“咸阳西楼晚眺”从字面上来看也好理解,但是此诗的另一个名字“咸阳城东楼”就有些让人费解。
由于“东”和“西”是相反的两个方向,《红楼梦》里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但是,在这首还算有名的诗的题目却涌现了“东”“西”不分的情形,不知道这首诗在传承的时候碰着了什么情形,总之,本日彷佛很难分清是东还是西了。
两个题目,暂且先选“西”吧,毕竟有这个“眺”字,先看看再说。

首联“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这句话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便是“愁”。
登高之作,大抵以“愁”为感情的多。
既然是登咸阳城的城楼,就还是挺高的。
此时的许浑所处的韶光是849年,间隔秦帝国灭亡的韶光已经有一千多年,此时的大唐帝国也呈现出日薄西山之象,历史总是如此的相似。

正像杜牧所说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蒹葭杨柳似汀洲”,这句暗含着思乡的意味,许浑虽是湖北人,却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江南水乡之地,河流中常有长满芦苇水草之的小丘,名曰汀洲。
“蒹葭”之意,自然是出自诗经了。
这里有一个空间和韶光上的类比。
北国的蒹葭和杨柳,和江南的汀洲十分相似,而再上溯到诗经的作者看到了蒹葭和杨柳,此时许浑也看到了。
诗经的作者们看到的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如今那些蒹葭和杨柳还可以见到,但却见不到那些古人了,蒹葭和杨柳,枯了又绿,而人却只能在世间走一遭。

颔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一联的下半句传诵最广,该算作本诗的神来之笔。
“溪”和“阁”都有详细所指,当地有一条溪叫做磻溪,“阁”是指慈福寺。
一条小溪和一座寺庙本来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加上了世间和景物的合营就不一样了。
《登鹳雀楼》里开头便是”白日依山尽”,太阳从山头逐步落下去,在本诗里面是落日余晖映渲染青灯钟磬的寺院阁楼。
小溪表面开始泛起一层环抱的水气,这便是“溪云”。

每当早上和傍晚,水面都会泛起一层雾气,让人的视觉朦胧不清,表示韶光开始变革了,立时要进入另一个时段。
夕阳西下了,阳气潜沉,黑夜开始。
水气的弥漫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比如在我的家乡东江湖,清晨的时候湖面上也总是有一层薄雾的,直到天算夜亮了,太阳出来了才会散去。
“溪云”的情形是这样,但“山雨”来得就很急匆匆了。
夏天的时候,乌云一聚拢,刮一阵风,就会下一阵急雨。
“山雨欲来风满楼”如果仅仅是一种自然征象,不会引起那么多的关注,现在这句诗已经成为了重大事情发生前的紧张氛围的一个代指征象,尤其在我们这个政治与个人命运联系非常密切的国家,每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发人们的无限猜想:来日诰日会吹什么风?大概关键的还不是风,是风后面的雨。

颈联“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里面有虚有实,也可以从详细的景物和历史的感悟去剖析。
“鸟”与“蝉”在曾是秦苑和汉宫的地方飞行鸣叫。
“鸟下”表示方位的移动,指的是鸟儿从高处飞到低处,一个“夕”字表明高高在上的太阳也逐步地沉下去了。
关于鸟儿,可以从《逍遥游》的开头得到一些启迪。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怒而飞······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显示的是一种发达向上的气概。

诗经里说“鸢飞戾天”,一样平常说来,鸟儿一样平常自由清闲地飞在空中,现在不得不飞下来,就像弘大的唐帝国的气候也逐渐暗淡下去了。
“黄叶”和“秋”都代指韶光,“一岁一枯荣”,到了秋日,树叶黄了。
“蝉”在唐诗里也有一些别的意义,古人认为,蝉栖于高树,吸风饮露,是一种高洁的生物。
骆宾王《在狱咏蝉》云: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蝉在秋日里鸣叫,也有一种哀婉的意思,由于蝉的最佳生活期是在夏天,秋日是它生活的末了光阴了。
当然,这是虚的一壁,从现实的角度讲,也便是在咸阳和长安城里依然有鸟儿在飞行,蝉在鸣叫。

颈联的核心既不在鸟,也不在蝉,而是“秦汉”二字。
三国演义开头的那首词,是杨慎的《临江仙·说秦汉》,关于秦汉的诗词其实不少,例如“伤心秦汉,生灵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古人已去世心则在,度越秦汉窥唐虞”,“秦时明月汉时关”等等。
在许浑的时期,秦汉的意义和现在稍有不同。
秦统一后,中华从封建走向了帝制。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的开头写道“嬴氏乱天纪”,便是指秦把原来上天安排好的纲纪毁坏了。
秦虽然短暂,但是两汉绵延四百年,一样平常认为“汉承秦制”,所往后人秦汉并称也就不奇怪了。
咸阳和长安,是秦汉的都城所在,许浑此时身在咸阳城楼,想起秦汉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登高远眺,一览众山小,数千年往事注上心头。
历史与现实,辉煌与落寞,毁灭与重生,在咸阳城和人间间以及自然界一幕幕地上演,交织。

尾联“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行人”也便是过客,《古诗十九首》中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样的诗句。
羁旅之人,东西奔忙,流浪流落,还是不要问当年这里发生的事情了吧!
这当然只是作者的一种自嘲,否则,作者“愁”的又是什么呢?这里分明感到了一种无奈与苍凉,历史已经是这样了,现实中还是要逐一重演。
作者从长安往西走到咸阳,长安和咸阳都没有了当年的气候,只有渭水还在连续流淌。
可便是这渭水,也是“逝者如此夫,不舍昼夜。

登高之作,大致有山有水,有楼有城,有草有木,有鸟有虫,作者身处个中情景交融,咏史惜今,以警来者。
山楼草木,主静;水鸟虫鱼,主动。
动静结合,一张一驰。
身处之地,即古人所处之地,是为怀古;身处之所,亦为后人所居之所,可谓鉴今。
前不见古人,非无古人;后不见来者,亦有来者。
无边落木下,长江滚滚来;黄鹤一去楼还在,凤凰台下水自流。
身处高位,应该当心翼翼,如履薄冰;载舟覆舟,早有定论;当年人没,今日水寒;无限江山,别时随意马虎见时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