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概述图
【注释】⑴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样平常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碰着,没有见到。
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⑶言:回答,说。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
【译文】苍松下,我讯问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作者简介】贾岛,唐代墨客。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称贾长江。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古之辞。以五律见长,把稳词句熬炼,刻苦求工。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长江集》。
【赏析】贾岛因此“考虑”两字出名的苦吟墨客。一样平常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实在他的“考虑”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挖空心思的。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墨客采取了寓问于答的手腕,把寻访不遇的发急心情,描述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景仰高仰之情。全诗只有二十字,又是抒怀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必裁地利用了问答体。
这首诗的抒怀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奥深厚。一样平常探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绝望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落望;“只在此山中”,在失落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末了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落,无可奈何了。
2.《所见》(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概述图
【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回荡。解释牧童的歌声洪亮。
⑶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⑺立:站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洪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立时停滞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作者简介】袁枚,清代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期间代表墨客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朴拙,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背景】《所见》写的是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愣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统统叫袁枚瞥见了,袁枚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袁枚亲眼看到的。
【赏析】
《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本诗描述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好之情。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愉快事儿,他一起行一起唱,唱得好脆好响,全体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趾高气扬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墨客看在眼里,写进诗中。墨客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荡;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色,又是多么专注啊!
这从动到静的变革,写得既溘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巧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若何捕蝉,捕到没有,墨客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3.《题李凝幽居》(唐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李凝幽居》
【注释】⑴李凝:墨客的朋侪,也是一个隐者,其平生业绩不详。
⑵少(shǎo):不多。邻并:邻居。
⑶池边:亦作“池中”。
⑷分野色:山野景致被桥分开。
⑸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⑹去:离开。
⑺幽期:韶光非常漫长。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落信的意思。
【译文】清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漠小院。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走过桥去瞥见原野迷人的景致,云脚在飞舞山石也彷佛在移动。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背景】这是一首描写墨客探友人李凝未遇的小诗,其详细创作韶光难考证。据诗意可知,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野,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等他到达李凝寓所时,已经入夜。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拍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于是贾岛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赏析】
《题李凝幽居》是唐代墨客贾岛的作品。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拜访朋侪未遇这样一件平凡小事,却因墨客出神入化的措辞,而变得别具韵致。墨客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平凡景物,以及闲居、拍门、过桥、暂去等平凡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神往之情。全诗措辞朴实简练,而又韵味醇厚,充分表示了贾岛“清真僻苦”的诗风。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历来随处颂扬。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墨客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实在,这正见出墨客构思之巧,存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拍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捉住了这一瞬即逝的征象,来刻画环境之宁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4.《清平乐 村落居》(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村落居》
【注释】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落居:题目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无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油滑。亡,通“无”。
⑻卧:趴。
【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顺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好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作者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背景】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见,从二十一岁南归往后,他一贯遭受当权屈膝降服佩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甚至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空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屯子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落居》便是个中之一。
【赏析】
《清平乐·村落居》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描述了屯子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田舍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巧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屯子和安全静生活的喜好。全词以白描手腕,有条有理、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屯子的乡乡俗气,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下阕四句,采取白描手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这几句虽然极为普通易懂,但却刻画出光鲜的人物形象,描述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色式样,饶有情趣,维妙维肖,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
“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利用一字,恰到好处,从作者对屯子清新奇丽 、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好屯子和安全静的生活。
【诗词知识积累】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以是叫词牌也叫词典。常见的词牌名有:菩萨蛮、浣溪沙、清平乐、采桑子、临江仙、浪淘沙、雨霖铃、水调歌头、卜算子、西江月、沁园春、江城子等。
5.《题秋江独钓图》(清 王士禛)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题秋江独钓图》
【注释】⑴蓑笠:蓑衣、笠帽。用草编织成的古时渔家、农人的防雨草衣;笠:用竹篾或芦秆清客编织的帽子,也是渔家、农人防日晒、防雨淋的帽子。
⑵丝纶:即丝织编成的钓鱼的绳子。
⑶樽:羽觞。
⑷扁舟:小船。
【译文】戴着一顶笠帽披着一件蓑衣坐在一只小船上,一丈长的渔线一寸长的鱼钩;年夜声唱一首渔歌喝一樽酒,一个人在这秋日的江上独自垂钓。
【作者简介】王士禛,清代墨客。字贻上,子真,号阮亭,又号渔洋隐士。王士禛论诗,以「神韵」为宗,哀求笔调清幽淡雅,富有情趣、风采和蕴藉性。王士禛的五、七言近体诗最能代表他的风格特色。他不重视文学对现实的反响,大部分诗是描写山水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怀的,偏于对艺术技巧和意境的追求,是他的创作理论的详细表示。王士禛有词集《衍波词》,以小令为佳,但其造诣逊于诗,著作有《带经堂集》,诗选有《渔洋精华录》,诗话有《渔洋诗话》,条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喷鼻香祖条记》等。
【背景】这是一首题画诗。王士禛应朋友约请,为一幅古代名画《秋江独钓图》题诗。这首诗仿造画中的意境,描写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赏析】全诗描写了一个渔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钓的环境:一件蓑衣、一项笠帽、一叶轻舟、一支钓竿,垂钓者一壁歌唱,一壁饮酒,垂钓的洒脱被刻画得活灵巧现。虽然独自钓起一江的秋意,但逍遥中不免深藏几许萧瑟和孤寂。
全诗九个“一”奥妙嵌入个中,将诗与图的意境表现得分绝不差,实在精彩!细细品味,这些个“一”用得多么贴切又多么有情趣啊!末了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渔人钓的是鱼?是秋?是洒脱清闲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心情?在墨客看来,这样的秋江独钓者,也便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人。
古人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诗,该深有体会,它是一幅俏丽的《秋江独钓图》。
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涯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注释】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贱地带,传说三国期间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事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⑶辞:辞别。
⑷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⑸碧空尽:消逝在碧蓝的天涯。尽:尽头,消逝了。碧空:一座“碧山”。
⑹唯见:只瞥见。天涯流:流向天边。天涯:天边,天边的尽头。
【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朋侪的孤船帆影逐渐地远去,消逝在碧空的尽头,只瞥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墨客。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其诗以抒怀为主,表现出唾弃权贵的傲岸精神,对公民疾苦表示同情,又长于描述自然景致,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措辞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长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残酷的色彩,达盛唐诗歌艺术的顶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背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好交友的墨客,他“生平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生平,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交情的作品。
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因此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便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便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讴歌,两人很快成了石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孟浩然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墨客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骚倜傥的墨客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洒脱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全诗没一个“离去”,但又句句写着离去;没有直接抒怀,但却处处透着深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涯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彷佛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贯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贯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逝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韶光之长。帆影已经消散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把稳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卸之处。
“唯见长江天涯流”,是面前景象,又不纯挚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神往,正表示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墨客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骚洒脱的墨客的离去,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神往之情的离去,被墨客用残酷的阳春三月的景致,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真切地表现出来。
7.《乌衣巷》(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凡百姓家。
《乌衣巷》
【注释】⑴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附近。三国期间吴国曾设军营于此,为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玄色军服,以是此地俚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厥后辈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⑵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⑶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浩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⑷平凡:平常。
【译文】朱雀桥边长满丛丛野草,点点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再来飞进平常百姓人家。
【作者简介】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和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多所唱和,并称“刘白”。其诗普通清新,善用比兴手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背景】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由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路子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个中第二首即《乌衣巷》。
【赏析】《乌衣巷》是唐代墨客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抚今吊古的诗篇是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壮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作者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征象,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
诗歌开头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用了工致的对偶句,写今日的衰败景象,它与昔日的繁荣盛况,形成强烈对照。“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凡百姓家”。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飞入平凡百姓家”了。墨客在第三句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奥妙地授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平凡”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
8.《芙蓉楼送辛渐》(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注释】⑴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辛渐:墨客的一位朋友。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
(3)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4)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5)平明:天亮的时候。
(6)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镇江市一带,由于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以是吴、楚可以通称。
(7)孤:独自,孤单一人。
(8)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玄门观点妙真玄门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译文】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形,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作者简介】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一说山西太原人。诗善于七绝,能以精髓精辟的措辞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憨实深长。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边塞诗很著名,有“诗家役夫王江宁”之誉。登开元十五年进士第,补秘书郎。二十二年,中宏词科,调汜水尉,迁江宁丞。晚节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卒。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有《王昌龄集》。
【背景】诗中芙蓉楼原名西北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往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市)丞,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离。这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墨客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清晨在江边离去的情景。
【赏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墨客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陪衬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墨客爽朗的肚量胸襟和倔强的性情;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眼,但历来人们都认为“玉壶”与“冰心”一样,都指人的风致美好,这不符合实际。“玉壶”具有多义性,它可以指洒壶、玉轮、灯、滴漏等。把“玉壶”阐明为酒壶,既是推杯换盏时的谐谑,也极符合王昌龄当时的心态。全诗腔调谐美,诗风沉郁,又采取问答形式,别开生面。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蕴藉蕴藉,韵味无穷。
9.《题临安邸》(宋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
【注释】⑴题:写。临安:南宋的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邸:府邸,官邸,旅店,堆栈。这里指旅店。
(2)休:停息、停滞、罢休。
(3)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东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风。熏:(烟、气等)打仗物体,使变颜色或沾上气味。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贵族。
(4)直:切实其实。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原北宋都城。
【译文】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王侯将相,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这种情形不知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东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以是,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城当成了汴梁城。【作者简介】 林升,字梦屏,南宋孝宗淳熙年间的一位读书人,其代表作品为《题临安邸》,《长相思》,《洞仙歌》。【背景】这首《题临安邸》七绝选自《全宋诗》卷二六七六,全国历代宋诗选本中,此诗必选不误。原诗写在南宋皇都杭州的一家旅舍墙壁上,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
当时的时期背景是宋王朝对西夏、金的屈辱妥协换取偷安。其结果是,中原被占,两朝天子做了俘虏。然而,此一教训并未使南宋最高统治集团略为复苏;他们不思规复,连续钻营“王业之偏安”。宋高宗南渡后,偏安东南一隅。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第二次回到杭州,这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国”被他看中了,有终焉之志,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贩子,在以屈辱换得偷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不雅观一时兴起。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壮大这“帝王之居”,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腐败的腐烂生活中,致西湖有“销金窝”之号。几十年中,这些人把临时偷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竟完备忘却了国仇家恨。一些爱国当作志士对此义愤填膺,纷纭责怪统治者醉生梦去世,不顾国计民生。
【赏析】《题临安邸》这首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捉住临安城的特色: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墨客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墨客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东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偷安的杭州切实其实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10.《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宋 秦不雅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清闲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
【注释】(1)漠漠:像轻清寒一样的冷漠。
(2)轻寒:阴天,有些冷。
(3)晓阴:清晨天阴着。
(4)无赖:词人厌恶之语。
(5)穷秋:秋日走到了尽头。
(6)淡烟流水: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
(7)幽:意境悠远。清闲:自由清闲。
(8)宝帘:缀着珠宝的帘子。闲挂:很随意地挂着。
【译文】在春寒料峭的景象里独自登上小楼,早上的天阴着彷佛是在深秋。屋内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天上自由清闲飘飞的花瓣轻得好象夜里的美梦,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彷佛心中的忧闷。走回室内,随意用小银钩把帘子挂起。【作者简介】秦不雅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师长西席。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不雅观生平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出生,动听至深。文辞为苏轼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出生之作,风格委婉蕴藉,清丽雅淡。诗风与词风附近。有《淮海集》、《淮海居士是非句》。
【背景】
秦不雅观从前虽英气勃发,议论宏伟,但在新旧两党斗争中,他连遭打击,先是屡困京洛,后又远谪南荒,
难免给他带来绵绵苦痛。这首词的作年眼前已难确考,
但联系他的坎坷出生,可能此词也寄托了他的忧闷悲慨之情。
【赏析】《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北宋秦不雅观词作,曾被誉为《淮海词》中小令的压卷之作,描述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和轻轻寂寞。上阕写阴冷的春天清晨,独上小楼,空房内画屏直立,显得格外清幽。下阕所写面远景物,待逐步挂起窗帘,不雅观落花轻飘,小雨蒙蒙,触目伤情。作者用“轻描淡写”的笔法,融情入景,明写景,实写人的愁怨,其构思之风雅,意境之幽美,犹如一件精细小巧的艺术品。全词意境怅静清闲,色调轻浅幽渺,蕴藉有味。
这首诗表达了词人伤感忧闷的思想感情。暮春三月,人在小楼。一早起来,阴霾不开,轻寒恻恻。"节过清明冷似秋",对这种景象,畏寒不出的词人十分厌恶,不禁谩骂了一声"无赖"。转头看看室内,画屏上一幅《淡烟流水图》,迷蒙淡远,撩人意绪,于是一丝春愁油然而生。他定睛望了望窗外:落花随着微风,清闲飘舞,宛如梦幻;纤细的小雨,无边无涯,好似愁丝。"飞花"和"梦"、"丝雨"和"愁",一详细、一抽象,原来邈不相涉,但词人却创造它们之间有"轻"与"细"的特点,便构成两个新鲜的比喻,把“飞花”比作“梦”,把“雨丝”比作“愁”,形象生动的写出了飞花轻盈、小雨蒙蒙的特点,新奇真切,空灵缥缈,妙不可言。无怪乎沈祖芬称之为"奇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