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3000字。
“贾生”的形象,广泛的涌如今历代文学作品中。
尤其是诗词中,“贾生”的形象更是随处可见,让这位在世间只存在了三十三年的儒生名声躁动了几千年而不衰。
历代作品中,对贾生的评价无外乎以下三个角度:
大多数文人的视角都是“贾生”视角。
在“贾生”们的视角里,贾生无疑是一个天纵之才,但又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悲剧人物。
贾谊确实是当时乃至于千年以来天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说他十八岁就诗文有名。
年轻时候,就辅佐河南守卫吴公管理河南,时评天下第一,被吴公推举给汉文帝,“文帝召以为博士。”当时贾谊才二十一岁。
贾谊是当时最年轻的博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道:“每诏令议下,诸先生长西席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大家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如此出类拔萃,当然被汉文帝看重,一年内就升为太中大夫。
任太中大夫之后,公元前179年(文帝元年),虽然一开始的《论定制度兴礼乐疏》由于“孝文帝初登基,谦让未遑也。”而没有采取。
但是,公元前178年(文帝二年),贾谊的另一个主要的建议—《论蓄积疏》—提出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主见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储备,预防饥荒,被汉文帝采纳。
后来,贾谊提出“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的理论,被当权者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等人伶仃陷害,上谗言“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专权,纷乱诸事。”
因此,汉文帝逐渐疏远了贾谊。
终于,公元前176年(文帝四年),贾谊被外放为长沙太傅。
这里,很多人都认为是汉文帝听信谗言,不辨忠奸。但是,笔者认为,这一次的外放,实在是汉文帝保护贾谊的一种策略。汉文帝非常认可贾谊的才华和治国才能,但是自己刚刚当天子不久,根基不稳,如果放任贾谊与这些朝政老臣为难刁难,那不仅贾谊不保,自己的很多政策也难以履行。
当然,贾谊绝对没有领会汉文帝这番苦心,在去长沙途中,途经湘江时,写下著名的《吊屈原赋》,以抒自己的怫郁之情。
在长沙期间,贾谊仍旧关心时势。公元前175年(文帝五年),上《谏铸钱疏》,指出私人铸钱导致币制混乱,于国于民都很不利,建议文帝敕令禁止,汉文帝听取了他的建议。
在长沙谪居三年后,汉文帝思念贾谊,又召回贾谊。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了两人的这一次会见:“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以是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没想到,两人三年未见后的首次见面,汉文帝竟然是请教鬼神之事。
而且,这一次贾谊这次回到长安,朝廷人事已有很大变革,贾谊以前的几个对手,灌婴已去世,周勃遭冤狱被赦后,回到绛县封地,不再干涉干与朝事。但文帝还是没有对贾谊委以重任,只是“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也便是给汉文帝的小儿子当老师和谋士。
作梁怀王太傅期间,贾谊提出他主要的“疏者必危,亲者必乱(《治安策》)”的理论,非常有远见卓识的割地定制、礼治天下的政策,文帝采纳。
后来,“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公元前169年(文帝十一年),贾谊随梁怀王入朝,梁怀王坠马而去世,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任务,深深自责,常常哭泣,心情十分忧郁。
公元前168年(文帝十二年),贾谊“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去世。”,年仅三十三岁。
针对以上这些史料,“贾生”们就常常以贾生自比,大叹怀才不遇。
最著名确当然是李商隐的《贾生》。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白的很多诗里都有贾生,如:
“未作仲宣诗,先流贾生涕。”—李白《答高隐士兼呈权顾二侯》
“空馀贾生泪,相顾共凄然。”—李白《金陵送张十几次再三游东吴》
“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李白《巴陵赠贾舍人》
杜甫、白居易、杜牧、王勃、徐长卿等大墨客们都有写贾生的诗。
这些人的写贾生,无疑都是几个
1、充分肯定贾谊的才能;
2、批驳汉文帝齐心专心求贤却不会知贤善用;
3、感慨自己出生,也像贾生一样有才却无用武之地。
图1 贾谊
图2 贾谊故居(长沙)
二、汉文帝视角事物都有两面性。对贾生和汉文帝,就有很多人站在汉文帝视角,责怪贾谊自身存在很大的问题。
如王安石的《贾生》。
贾生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王安石的这首诗与上边李商隐、李白等人的不雅观点针锋相对,从汉文帝的角度,从宏不雅观的角度点出了问题所在。
这首诗很明确的说道,贾谊的大部分政论,汉文帝都采纳了,只有那么一小部分没有被采纳,以是,贾谊并没有怀才不遇,汉文帝也没有轻视贾谊。
自古以来,有多人王侯将相,多少政治家,难道他们的辞吐,都会被君王采纳吗?
很明显,王安石的这首诗便是针对那些自认为怀才不遇的“贾生”们的。
当然,王安石并没有对贾谊提出什么批评性辞吐,相反,王安石非常推崇贾谊,在他的另一首五言《贾生》中,也以贾生自比。
还有便是后世的雍正天子,他对贾谊的评价以“疏狂”二字盖之,还改王勃名句为“屈贾谊于长沙,必须圣主,窜梁鸿于海曲,正待明时”。
三、时期视角千百年来,原形早已浮出水面。
对贾生和汉文帝也已经有了公允的评价,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苏轼和毛泽东的评价。
苏轼专就贾谊,写下了名篇《贾谊论》,提出了非常关键主要的不雅观点。
第一,“非才之难,以是自用者实难。”
苏轼一开篇就说,一个人要有才能并不难,怎么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却是很难,而贾谊正是具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却不能够让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利用。
第二,“不善处穷”。
君子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要能等待韶光,要能忍。就连当年的贤人孔子、孟子都要在浊世中等待末了一丝希望。这两个要素,贾谊一项都没有。
第三,“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敷也。”
当年反对贾谊的那几个人,都是朝廷的重臣。贾谊一个初入政坛的年轻人,要想实现自己的目的,就该当逐步和君王、重臣们加深交往,而不是一次没有被采纳,就痛哭流涕。
而且一次不采纳,就代表生平不采取吗?“夫谋之一不见用,则怎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实在,纵不雅观史实,也可以看出,汉文帝当时为了保护贾谊,把他外放到长沙,同时也是为了让贾谊尽快发展成熟,谁知道,三年后,贾谊还是如此敏感如此薄弱,怎么能够担当大任?
毛泽东有两首诗讲的便是贾谊。个中一首诗是《七绝·咏贾谊》,赞赏了贾谊的才华,“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而另一首诗《七绝·贾谊》,道出了他对贾谊的态度。
七绝·贾谊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平凡事,何用哀伤付生平。
毛泽东对贾谊“世无伦”的才华十分讴歌,对其怀才不遇、仕途受挫、未获重用、早亡,非常惋惜;同时对贾谊那种自伤、薄弱、愚忠、迂腐的性情作了委婉的批评。
图3 可怜夜半虚前席
以是,贾谊纵然才华无二,但没有政治家的基本本色。一不能坚持,二不能忍,蛰伏待机,三不会为了达成目标而履行其他手段。只会一昧的薄弱和自残,正是那一句“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敷也。”概括了他的生平。
而那些自比贾生的李商隐、李白、杜甫、杜牧们有没有客不雅观、系统的核阅过自己的问题,是不是也像贾生一样孤高自傲,太过薄弱,还是真的由于朝廷昏庸,君主无能,导致自己也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恐怕这些缘故原由,多数都是皆而有之。
而雍正天子完备站在汉文帝的角度上,汉文帝是否真的是保护贾谊,想有一日予以重任,这些也都是千百年之后的猜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