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闭幕式上的折柳寄情
在我国古代,送行者每每会折一条柳枝送给即将远行的亲友。折柳,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寄情送别办法,它极赋中华文化神韵。
由于柳字发音通“留”,柳树就成为古人寄托相思之树,折柳也成为送别的主要仪式。柳树有着兴旺的生命力,不管顺插、倒插,不管土壤湿润还是干旱,柳树枝都可存活。正由于柳树具有如此顽强的适应能力,以是折柳相送的另一层含义是,用柳祝福远行的人们随遇而安,希望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最早将柳树与惜别联系起来的文学作品是《诗经》。古人缺少严格的植物分类学知识,“柳”与“杨”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向来是混称的。《诗经·小小·采采》中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来我思,雨雪霏霏。”这里将戍边军人离家时内心的悲惨化为杨柳依依惜别的主不雅观情思。自秦往后,“杨柳依依”便成为一种富于美感的表达离去的经典意象,被历代墨客传承下来。
魏晋南北朝期间,墨客对柳树的吟咏从春季延展到春夏秋冬四季。自号“五柳师长西席”的陶渊明曾在《拟古诗九首》(其一)中写道:“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诗中以春秋时令柳的兴废象征光阴易逝和对石友离去的思念。到了隋朝,新开凿的大运河两岸遍植杨柳。隋代无名氏的《送别》诗云:“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条折尽”这一征象解释,隋代折柳送别这种习俗已经相称普遍了。
唐代是咏柳诗歌最繁荣的期间,《全唐诗》中仅专门咏柳的诗就有400多首。唐代墨客更是将柳的“离去”与“思念”意象发挥到了极致,杨柳每每和“客”“行人”“送别”“游”“归”“攀折”“断肠”等字眼一起涌现,让杨柳成为离去、思乡的范例。比较著名的包括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比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李白的《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东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后两句是墨客丰富的想象。
到了宋朝,折柳不仅是送别,也是望归。李贺的《致酒行》中写道:“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此处的“折柳”是愿望征人归来的意思,折断门前柳也未归,可见迟久之意。后来元明清几朝人折柳的意蕴,大抵不过在唐与宋之间徘徊。清末词人樊增祥在一首广为流传的《一剪梅》中写道:“携手目前。折柳明朝。”表达的同样是思念之情。
除了上述文学作品中的“折柳”典故,在我们丹阳东南有个州里就叫“折柳”。而且,这个地名也有很古老、很动人的浪漫传说。
春秋战国期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并利用美人计,将绝色美女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堕落他的意志,终极一举灭了吴国。
灭吴元勋范蠡功成名就之后,选择急流勇退,悄悄携西施逃离吴都,隐匿消逝在茫茫太湖之中。那时太湖好比今更大,范蠡原来是想带西施回越国,可天不作美,那天恰遇强劲东风,再加上古代行船还没有指南针导航,因此偏移了航向,不觉中行船逐渐来到了太湖西北现今的丹阳地界。
范蠡和西施两人站在船头,范蠡搂着西施深情地说:“勾践此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你我就此归隐山林如何?” 西施以为正中下怀,便接忙答道:“师长西席曾答应过的,灭了吴国,就娶我为妾。目前天作之合,我们就此上岸,就地归隐吧。” 正说着,一阵狂风吹来,岸边的杨柳将西施脸上划出一条血印。范蠡见此,心疼西施,一把捉住柳枝将其折断,递给了西施。西施接过折柳后说:“目前这段折柳,就算是你给我的信物吧。” 她抚弄着柳枝,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太湖之滨丹阳折柳
范蠡足智多谋、老谋深算。心想勾践不会就此罢休,定会四处打探他俩行踪。于是,乘西施高兴之时,对她说:“我俩此行离去吴都,勾践定不会善罢甘休。现我俩就此双双隐居,恐目标太大,我想我俩暂时分居躲避风头,等风头过了,我们再昼夜相守,白头偕老,可好?” 西施身为优柔女子,只得听信范蠡,两人就此别过。
果不其然,此后勾践听说范蠡跑掉了,将水陆交通要道封锁了一百天,四处找寻范蠡和西施的着落,却始终不见踪影,以为他俩真的去世了,也就不再深究此事。范蠡跟西施在丹阳地界分别后,独自逃到了宜兴丁山隐居。西施在丹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等不到范蠡,得了相思病。一天,她关照仆人在范蠡上岸折柳的地方,竭力打探范蠡的着落,然不得,西施逐渐病情加重,卧病不起,绝望中命人将范蠡折下的那段柳枝插入岸边,并立起石碑,刻上“折柳”二字,留作永久纪念,拖着病躯乘船回故乡浙江诸暨去了。
作者: 吴志阳 丹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