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苏轼写了两首诗给年夜年节加班的你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生走道途。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醉后饮屠苏。

——大年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溘然看到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苏轼,把我吓了一跳。
直到很多年往后,我都误把这两首认为是苏轼的晚年绝笔诗。
苏轼末了去世于常州,这首诗也写于常州,以是弄岔了。

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用百度,终于弄明白了,这两首诗,是一个中年男人,在除夕当天不得不加班,而发出的心灵叫嚣。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轼奉命往常州、润州一带赈饥。
当年除夕之夜宿于常州城外运河边,遂有二诗。

这是两首诗,第一首第一联说的天色向晚,表面灾民之声,听着蛮悲哀的,在那个时期,不是大家都有机会每逢佳节胖三斤的。

第二联说的是我睡不着啊,不是守岁,那个时候又没春晚看,睡不侧重要是没有父老乡亲跟我说说话。

第三联的是在没有暖气的包邮区,被子厚厚的,脚依然冷,知道霜重;过年嘛,总要做做头发,纯挚的做头发,但是一通搓之后,觉得发际线越来越高,没剩几根了。

第四联说自己孤单,感谢一盏小灯,伴我漫漫永夜。

第二首,也不难明得,说自己已经三年流落在外没有回家了。

年纪大了怕看日历,又像是贴在门上的桃符,要被扯下去了。
青春就像烟花,已经不在了,胡子发白,像霜雪覆盖一样。

末了一句是对自己的良好祝愿,虽然我穷嗖嗖的,但搞不好我待机长、活得久啊,就让我年年末了一个喝屠苏酒吧,按风尚,谁最大谁末了喝。

现在想想,自己记错了这首诗的年代,也是有缘故原由的。

诗里,苏轼把自己写得像个老头,一副立时要退休的样子。
实在那个时候他才三十多,不到四十,是大好的油腻年华。

便是由于加班,变成了一个爱唠叨的老头,怨气这么大,连续吐槽两首诗。

这便是苏轼的除夕,他怎么度过的呢?不是刷刷筷子洗洗碗,敦促晚辈谈恋爱,其乐融融看春晚,而是加班,奔忙在事情的路上。

白居易写过一首诗,虽然不是除夕,但也差不多,正月十五大家都出去玩了,结果那会儿的白居易科举还没考上,闷在家里做五年科举三年仿照,而且还生病了,写下了两句:

明月东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好悲惨啊。
以是,如果在大家都其乐融融,自己加班的话,真的是从心境上觉得像老了半个世纪。
可见,如果各位不像苏轼那样加班,而是正正常常过了节,是该感到光彩的。

然而总有一些事情,是没得选择的。

就像苏轼,赈灾饥民,他有的选择吗?苏轼的偶像范仲淹有句名言:一家哭何如一起哭?比较于苏轼一个人叨叨两句,那“行歌野哭”的灾民,怎么办?

我们本日阅读苏轼,习气于从生活哲学上看待他,以为他豁达、乐不雅观、想得开,改变不了天下,就改变自己的心态。

实在,苏轼不但是个鸡汤写手,在那些灾民的眼中,可能便是来救命的。

苏轼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千万别被谦逊两句给骗了。

在徐州,他防洪、筑堤、引洪入黄;在杭州,他疏通西湖、修建苏堤,创办医院,赈济灾民;在密州,他捕蝗抗灾,常山祈雨,收养弃儿,检敛饿殍;在惠州,他引泉入城,供百姓饮用……

切实其实是好事做了一起。

元 赵孟頫《苏东坡小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样的人,你除夕不加班,谁加班?

以是,苏轼陷入“乌台诗案”,浙江的百姓家家户户在家里祈祷,苏轼能安然无事;苏轼去世后,“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

“除夕我要休假回家吃饺子,灾民们等等我哈”,苏轼若说得出这种话,老百姓还能这样对他?

春运短片 《三分钟》 片段

当然,不是每一个除夕加班的人,都可以像苏轼这么有公共意义。
但是,你在这一天加班,一定有你的意义,或是岗位分外,或是养家糊口。
同样的,也一定有人记得你。

春节的意义,不但是让你在家待着,而是见告你,家一贯都在,无论是有人陪着,还是有人等着,这都是你了不起的代价。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大众年夜众号:文化溯源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