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77个墨客有享誉诗坛的李白、杜甫、王维这些大咖,也有默默无闻的小墨客,如金昌绪、刘昚虚、薛逢。

令我一贯铭心镂骨的是,“诗家三李”之一,写下了“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李贺居然被《唐诗三百首》拒之门外。

虽然李贺被誉为“诗鬼”,诗风诡谲莫测,但是并不代表他只会写“鬼诗”。

有些诗也是正常风格,例如《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短短20字便描述了一幅壮阔的疆场背景,突出了马轻捷矫健的风采,读来令人热血沸腾。

他只活了26岁这首诗却千年流传不经意间透实在足的霸气

还有《南园十三首·其五》,也是一首很霸气的诗,千年流传。

这首诗写于公元813年,大概是他辞去奉礼郎一职,返回家乡,闲居南园的那段期间。

唐朝的文人大多烦闷不得志,而且他们虽是诗人,却有一颗壮士心。

就像“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他一贯从事文职事情,从未上过沙场,但是却写下了年夜方冲动大方的《从军行》,“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俨然一幅激烈的战斗场面,彷佛墨客亲眼所见一样平常。

李贺的这首《南园十三首》也是如此,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欲弃文竞武、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不经意间透着十足的霸气。

开头两句便霸气十足,墨客的满腔豪情如悬流飞瀑,一泻而下。

“何不”两字带着反诘的语气,为墨客那种迫切的心情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诗人为什么会如此迫切?

除了出于对家国的热爱,还暗含了他郁积已久的心结。

他是个读书人,原来科举考试是他最好的出路,然而这条路却由于莫须有的罪名被堵去世了。

有人由于妒忌他,便上书朝廷,说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李贺考进士是对其父亲的不尊重。

古人最重孝道,以是纵然有韩愈出面为李贺说情,他依然被剥夺了考试资格。

既然科举之路走不通,那么也就只剩下疆场征战这条了。

以是李贺这么个文弱诗人,才会发出“收取关山五十州”这样的豪言壮语。

接着两句墨客转豪情为悲愤,尤其是末了一句,反问的语气加强了的愤懑之情。

请你们到凌烟阁看看,那些元勋哪一个是真正的诗人呢?

“凌烟阁”是李世民为纪念陪他征战疆场的元勋们所建立的阁楼,里面悬挂着由画家阎立本所绘制的二十四位元勋的图像。

纵然是房玄龄、杜如晦这些文人也是曾随着李世民上过沙场,以是李贺才会说“若个诗人万户侯”。

这短短两句包含了墨客多么沉痛的嗟叹,他渴望和那些元勋一样建功立业,可是别说上沙场,他连读书人最基本的科举考试都不能参加,墨客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来由此可见。

整首诗豪情中带着愤慨,霸气十足,又暗含心伤,后人评价“七绝最易柔美之格调,此人亦复挺立。
虽不如开元之深婉,亦不落元和之疲茶”。

虽然他只活了26岁,但是这首诗却千年流传,不经意间透着十足的霸气,。

遗憾的是经典霸气如这首诗,却依然落选《唐诗三百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