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作这首诗的本意,实在是用来讽刺人的,不过经由韶光的变迁,这首诗又逐渐地成为了夸人的。
那么,这首诗为何会有这样的变革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赠花卿》赏析

《赠花卿》——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纭,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次闻。

杜甫名篇赠花卿原来是用来讽刺人的为何如今成了夸人的

口语翻译:

锦官城内,丝竹管弦的声音,整日纷纭扬扬。
美妙动人的乐曲,一半飘舞到了江面上,另一半则飘到了空中。
如此动人的乐声,只该当属于天上。
在人间,又能够听得到几次呢?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次闻,在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引用频率极高的千古名联。
每当我们听到动人的音乐或者是歌声时,想要赞颂对方的天籁之音,常日会想起这一联诗。

不过很多人都忘却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这联诗实在是用来讽刺人的。
根据明代杨慎的说法,杜甫的这首《赠花卿》讽刺的工具,正是标题里的这位“花卿”。

花是“花卿”的姓,而卿则是对他的“敬称”。
“花卿”的本名叫做花惊定,有的书本上也写作“花惊定”,是唐朝安史之乱时,蜀中的一员猛将。

那么,花惊定到底做了什么事,杜甫又为何要写诗讽刺他呢?原来安史之乱时,唐朝有很多地方军阀都纷纭自主门户,自己称王,当时四川有一个叫段子璋的人也穿起了黄袍。

节度使崔光远带兵去平乱时,他的牙将花惊定,凭借过人的武功,斩下了段子璋的人头。
这前半段故事,后来被杜甫写进了他的古风诗《戏作花卿歌》里面,诗云:

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

用如快鹘风火生,见贼唯多身始轻。

绵州副使著柘黄,我卿肃清即日平。

子章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

李侯重有此节度,人性我卿绝世无。

既称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

诗歌大意:

成都城里有一员猛将,名字叫花惊定。
牙牙学语的幼儿,都听说过他的大名。
他的办事效率极高,动作像鹰隼一样迅猛。
那速率之快,切实其实双翼生风,口鼻喷火。

不过花惊定只有在贼人多的时候,才会展现出过人的轻功。
绵州副使段子璋私自穿上了黄袍,我们花将军一天之内就将他荡平。

拎着反贼血淋淋的人头,一下子就掷到崔大人的面前,李侯因此才重新盘踞了绵州城。
大家都说花惊定是绝世无双的将才。
既是绝世无双的将才,天子为什么不把他召去镇守京城呢?

杜甫这首诗里比较详细地讲述了花惊定在蜀中平乱的过程,段子璋作乱时,崔光远带着他去平叛。
结果双方刚比武,他已把段子璋的首领砍下来,还很英气地往崔光怀脚下一掷。

诗的第三句到第八句,把花惊定描写得像一个唐传奇中的高人侠客。
他技艺敏捷得已经不像是一个正凡人,而是像一只行动带着风与火的隼。

平常大家都不知道花惊定有这样的功夫,他说那是由于以前贼不多。
只有贼多的时候,人们才能看到他过人的轻功。

从这段描述看来,花惊定当时该当是上演了一出俊秀的“百万军中取年夜将首领”,直接用“斩首行动”,在一天之内平定了段子璋的叛乱,立下了奇功。

以是绵州城里面,刚学说话的孩子都叫得出花惊定的名字。
看到这里,我想有些读者一定糊涂了。
既然这个花惊定武功盖世,又为唐朝平乱立了大功,为什么杜甫要去讽刺他呢?

二、《赠花卿》为何从讽刺人变成了称颂人?

《旧唐书·崔光远传》中说:光远率将花惊定等讨平之,将士肆其剽劫,妇女有金银臂钏,兵士皆断其腕而取之,乱杀数千人,光远不能禁……

原来,这个花惊定竟然纵容士兵抢劫老百姓。
他的部下看到当地妇女手上有金银手钏的,直接就把人的手砍断,夺走手钏,就这样杀害了几千人!

更恐怖的是,花惊定在干这种事的时候,他的上司崔光远竟然完备不能约束他。
只怕这个花惊定也和段子璋一样,早有了谋反的心。

后来天子深究崔光远的任务,崔光远忧郁成疾,就这样病去世了。
杜甫听说了这件事,对花惊定在一日之内取到段子璋项上人头的事,产生了疑惑。

因此才会在诗的末了说,花惊定既然这么了不起,为什么天子不叫他去守京都呢?留在我们蜀中,不是屈才了吗!

由于有这件事的存在,以是当人们《赠花卿》时,自然就会遐想到这个“花卿”指的便是“花惊定”。
既然杜甫早就对花惊定有见地,那么这首《赠花卿》当然也不是讲的什么好话。

以是从北宋时开始,就有人认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次闻”两句,便是在暗示花惊定坐镇绵州,在城里越级享受到了天子的礼乐。

不过,为什么后来很多人都把“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次闻”两句当成好话呢?这是由于“花卿”原来还有另一种阐明,听说是一名“歌伎”。

如果把“花卿”当成一个歌伎的名字,那么杜甫这首诗看起来,就只是纯挚地在赞颂一个人的歌声,那么这首诗就成了和《江南逢李龟年》差不多的绝句了。

结语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次闻”这两句诗,到底存不存在讽刺,到如今为止实在还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以明代杨慎为首的学者,认为这首诗便是在讽刺花惊定,而以胡应鳞为首的学者则认为,这首诗便是在赞颂一名叫花卿的“歌妓”。

后来到了清代,又出来一种说法,大概认为杨慎、胡应鳞二人讲得都不对。
杜甫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有可能的确是听到了花惊定府上的丝竹声。

演奏者很有可能是“安史之乱”后,从宫中流落到民间的歌伎,以是杜甫才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次闻”。

听说在明朝以前,主流的声音一样平常都因此为《赠花卿》中的“花卿”,便是指花惊定,而这首诗要表达的意思,便是讽刺花惊定。

后来,这首诗传到了日本。
人们从字面上去理解并接管了这首诗的美妙,他们以为诗中并不存在讽刺的意思。

韶光一久,这样的意见反过来影响了中国的学者,以是《赠花卿》不含讽刺的说法,就开始逐步占了上风。

这首诗中到底存不存在讽刺的意思,至今已经很难得出唯一的答案了。
不过如今的人们将它当成“好话”来用,已经是约定俗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