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阶段,会打仗到的初唐墨客有四位,分别是:骆宾王、王勃、李峤、贺知章;骆宾王、王勃是初唐四杰中的两位,另两位是杨炯、卢照邻。李峤、贺知章先后成为唐朝宰相。
以下按照作者汇总了小学阶段所学的诗歌:
骆宾王 - 约640年-约684年,字不雅观光,又称骆临海,婺州义乌人
关键字:咏史以喻今
小学阶段,骆宾王的诗一共两首:
《咏鹅》是初唐墨客骆宾王于7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述了骆宾王在池塘边看到白鹅时的所见所感,并通过描述白鹅的幽美身姿和安详神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颂和对清闲生活的神往。
《于易水送人》是唐代墨客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朋侪时的感想熏染,并借咏史以喻今。前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墨客送别朋侪的地点;后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墨客的感慨。全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骆宾王曾经在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以侍御史的身份多次上疏讽谏,但因触怒了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度过了一段狱中生涯。在骆宾王被赦免出狱后,他深感自己在政治上难以有所作为,便离开了京城,来到燕赵之地(今河北省一带),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在这一期间,他的诗歌创作多以抒发个人情绪为主,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出息和命运的关注。
在唐朝期间,政治斗争非常激烈,不少政治家和文学家都遭受过政治伤害和打压。骆宾王也由于自己的直言进谏而遭到了政治上的打压,但他并没有放弃对国家和公民的关注和热爱。相反,他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公民的深情,展现了一个政治家的情怀和任务感。
王勃 - (650年-676年或684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关键字: 怀想送别。
小学阶段,王勃的诗也有两首:
王勃生平遭遇坎坷,常常离家为宦漫游,因此怀乡送别诗是王勃诗中最常见的一类题材。公元670年(咸亨元年)重阳节,客居西蜀的王勃与朋侪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时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墨客浓郁的乡愁,于是作了这首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去蜀州时所作。当时,长安和蜀州都位于唐朝的领土之内,长安是唐朝的都城,而蜀州则是一个较为偏远的地方。王勃在长安送别朋侪离开,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王勃在创作这首诗时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他的家庭穷苦,生活流落不定,同时又由于才情出众、性情豪迈而得罪了一些权贵,导致他在官场中屡遭不顺。这些困境对王勃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他的诗歌作品更加深入民气,具有强烈的传染力和生命力。
李峤 - (644~713)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这个字读qiao 第二声哈。
关键字:写风不见风
小学阶段李峤的作品不多,就一首《风》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写风,全诗除诗名外,却不见风字。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浸染,如果将四句诗连续起来,反响了世间的欢快和悲哀,表达了“世风”和“人风”,风是善变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风是多情的,姿态丰盈,万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性情。
他在唐高宗期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被朝廷任命为官职。他的诗歌作品风雅雕琢,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主要影响。《风》这首诗也表示了这一特点,通过对风的形象描述和表达,反响出唐代诗歌重视意象、抒发个人情绪的特点。同时,该诗也受到自然环境、时期背景等方面的影响。
贺知章 - (659年-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人
关键字:告退归里
小学阶段贺知章的诗有两首:
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86岁的贺知章奉诏还乡,百官相送,当时的场景一定是非常的隆重和热烈,老人的心情自然也是非常高兴。他路子南京、杭州,顺萧绍官河到达萧山县城,又经由官员的欢迎,坐船去往位于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那时正是仲春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自然格外高兴。忽然他见到了一株高大的杨柳,在河岸边如鹤立鸡群,英姿勃发,一时兴发,就提笔写了这首《咏柳》。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这首诗充满久别还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以上便是小学阶段在诗词初唐篇的汇总。整理的仓促,如果有错烦请留言奉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