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写尽孤独情怀的30首古诗词唐诗宋词元曲中的寂寞美到令人心碎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深夜难眠,起坐弹琴,软弱的帏帐照出一轮明月,清风吹拂着我的衣襟。
孤鸿在野外悲号,翔鸟在北林惊鸣。
徘徊逡巡,能见到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夜中不能寐》是《咏怀诗》的第一首,它表现了墨客生活在阴郁现实中的内心苦闷,反响了墨客看不见希望和出路的忧思。
诗中以“明月”“清风”“孤鸿”“翔鸟”的意象,映衬了自己不寐而弹琴的孤影,写出了墨客在永夜未央时期的“徘徊”“忧思”。
本诗凄清凄凉,寄托了墨客无限的忧思,孤独的徘徊,永恒的悲哀。
只管墨客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环境色相以示人”。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 “忧思”化为直不雅观的形象,表现了墨客幽寂孤愤的心境。

02.《夜夜曲》

沈约

天河纵且横,北斗横复直。

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

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嗟叹。

银河纵横穿流、星斗横竖移动;银河与北斗星都是在无知无情的空自流转,又怎知我心中在惦记一个人?空房之内,一盎孤灯半明不灭,不管天寒地冻,依然踏起织机,织起布来。
泪流不止可又能向谁诉说呢?只能听着鸡鸣声发出一声声的嗟叹。

《夜夜曲》写空房独处的悲惨况味尤为详细而细致。
思妇彻夜未眠,所忆之人缥缈无踪,眼望孤灯,手理寒机,心等分外凄苦,于是她情不自禁地哭了。
只管泪流不已,也没有人同情她,她不能向人诉说单身独处的苦闷。
她只有哀哀自伤,徒然嗟叹。
此刻女主人翁的孤独之感已达到了顶点,天上的星汉也好,自己的忆念与嗟叹也好,统统的统统,都是空幻而徒然的。
她只有默默地堕泪,独自咀嚼着悲哀。
听到鸡叫的声音,她不由发出长长的嗟叹。

03.《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喷鼻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玉炉散发着喷鼻香烟,赤色的烛炬滴着烛泪,摇荡的光影映照的是画堂中人的秋思。
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永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
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屋内的她正为别离伤心。
一滴一滴的雨点,正凄厉地敲打着一叶一叶的梧桐,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一贯到天明。

此词抒写思妇的离愁。
上阕写室内物象,虽是温暖祥和的场景,但孤独的思妇辗转难眠而容颜不整,鬓发散乱,忍受着枕衾间的寒冷与痛楚;下阕通过写思妇在室内听到室外的雨声来描摹人物的心情。
全词从室内到室外,从视觉到听觉,从实到虚,构成一种浓郁的愁境。
上阕辞采密丽,下阕疏淡流畅,一密一疏,一浓一淡,情绪变革发展自然。

04.《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墨客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墨客烦闷已久的悲愤之情,表达了他们在空想破灭时孤寂忧郁的心情。
全诗措辞苍劲旷达,富有传染力,构造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韶光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述了墨客孤独寂寞苦闷的感情,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畅快淋漓又余音环抱。

05.《大年夜作》

高适

旅社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我独清闲旅社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
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悲惨悲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来日诰日又是新的一年。

此诗写除夕之夜,游子家人两地相思之情,寻思苦调,委曲婉转,动听肺腑。
诗精练蕴藉,故古人谓此诗:“添著一语不得。
’’用语朴实浅近而寓情深微悠远。

06.《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悄悄照耀。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述了墨客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清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墨客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条有理、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墨客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述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分外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宁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阴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彷佛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实在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07.《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
举杯约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明月当然不会饮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
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
醒时一起欢快,醉后各自分散。
我愿与他们永久结下忘掉伤情的友情,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诗写墨客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
墨客利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繁芜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
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
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
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
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
末了六句为第三段,写墨客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瑶池重见。
全诗表现了墨客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情。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彷佛真能得意其乐,背面看,却极度悲惨。

08.《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墨客生命进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墨客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奥妙的构思,授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武断,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09.《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由于文章而著名,年迈病多也该当休官了。
自己到处流落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这首诗既写旅途风情,更感伤老年多病、流落无依的心境。
首联写江夜近景,刻画了孤舟月夜的寂寞境界。
颔联写远景,雄浑阔大,“星垂”陪衬出原野之广阔,‘“月涌”渲染出江流的气势,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惨恻心情。
颈联正话反说,抒发休官的忧愤。
墨客的名声因文章而显赫,告病辞官,皆是由于远大的政管理想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尾联墨客以沙鸥自比,转徙江湖,声声哀叹,动听至深。
全诗前二联写点明“旅夜”,后二联紧扣“书怀”,景中有情,融情于景,内容深刻,格调清丽,构造谨严,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10.《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
飞鸟绝迹,人踪埋没。
遐景苍茫,迩景孤冷。
意境幽僻,情调凄寂。
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全突出。
诗采取入声韵,韵匆匆味永,刚劲有力。
这首诗的构造安排至为风雅。
诗题是“江雪”。
但是作者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安谧凄寂。
栖鸟不飞,行人绝迹。
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
一贯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
读至结处,倒头再读全篇。
一种豁然开朗的觉得油然生出。

11.《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上苍夜夜心。

烛影深深映上云母屏风,银河逐渐沉没,晨星逐渐消逝。
嫦娥后悔寂寞,后悔偷吃灵药。
面对碧海蓝天,昼夜思念人间。

此诗咏叹常娥(即嫦娥)在月中的孤寂情景,抒发墨客自伤之情。
前两句分别描写室内、室外的环境,渲染空寂清冷的气氛,表现主人公怀思的感情;后两句是主人公在一宵痛楚的思忆之后产生的感想,表达了一种孤寂感。
全诗情调感伤,意蕴丰富,奇思妙想,真实动人。
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感情,却融入了墨客独特的现实人生感想熏染,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
在阴郁污浊的现实包围中,墨客精神上力争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每每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田地。
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奇妙繁芜的生理,在这里被墨客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措辞成功地表现出来了。
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期的清高文士中随意马虎引起广泛的共鸣。
诗的范例意义也正在这里。

12.《南陵道中》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

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

谁家红袖凭江楼?

南陵的江水,满满地、慢悠悠地流荡,西风紧吹,轻云掠过,秋日即将来到身旁。
正当客居他乡,心情孤寂凄清的时候,忽见哪家的女子独倚在临江的楼窗?

此诗前二句写墨客在船中所见俏丽的天光水色,着重在于刻画景物,但同时在景物的选择与描述中,表示了寄寓了作者的心境;后二句紧承第二句而来,所描述的图景,色彩光鲜,彷佛江南水乡的工笔风情画一样平常。
全诗构思奥妙,刻画细致,富有诗情画意。

13.《江楼旧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我独自一人登上江边的小楼,思绪万千。
清澈如水的月光倾泻在江面上,月影婆娑;江水汨汨流动,月光熠熠闪烁。
放眼望去,水天一色。
去年和我一起来此望月的差错现在在哪里?人事蹉跎,只有风景依稀可辨。

这是一首怀念故人故友往事的诗作,抒写了对朋侪的忆念及独登江楼时的惆怅之情。
前二句写墨客夜登江楼,所见只有江天月色。
后二句由今思昔,写出风光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感慨。
全诗措辞淡雅,以景寄情,情绪朴拙,墨客运笔自若,写往事则虚实相间,授予全篇一种空灵神远的艺术美,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隽永的韵味。

14.《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样平常滋味在心头。

张口结舌,独自一人登上西楼,一弯月牙如钩。
梧桐凋零,深深的庭院笼罩在秋夜之中,愁凄而寂静。
剪也剪不断的思绪,愈理愈乱的心情,这是离去故国的愁绪,真是另有一种难言的痛楚萦绕在心里头。

这首词抒发了深切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笔调沉重,一韵一顿,凄婉欲绝。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统统无不渲染出一种悲惨的境界,反响出词民气坎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怀做好铺垫。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不才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繁芜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哀。

15.《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彷佛是饮泣的露珠。
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
明月不明白离去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清晨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
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逝在天涯的道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
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
上片描写苑中景物,利用移情于景的手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
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蕴藉,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16.《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时阴时晴的秋日又近薄暮,庭院溘然变得清冷。
伫立在庭中静听秋声,茫茫云深不见鸿雁踪影。
夜深人散客舍静,只有墙上孤灯和我人影相映。
浓浓的酒意已经全消,永夜漫漫如何熬到天明?

这是一首客旅之词。
全词以光阴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悲惨孤独感。
作者意写心境、写情,但紧张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词中刻画寒夜酒醒,百无聊赖的孤苦形象,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刻画孤凄意境。
这种凝练深奥深厚的风格,与周邦彦小令词高华清丽的主流风格有所不同。

17.《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转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溘然惦起又回顾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心耐劳。

此词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唾弃流俗的心境。
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这首词的境界高妙,古人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
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
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蕴藉蕴藉,生动真切,具有高度的范例性。

18.《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拍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怀营营。
更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归来时彷佛已经是夜半三更了。
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
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
什么时候才能够忘怀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散,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上阕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
写夜醉回到寓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
酒后静立于夜深的长江边,很随意马虎触发遐想。
下阕就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开罪流放的了局。
躲开名利场,乘坐扁舟,归隐江湖。
全词写景、叙事、抒怀、议论水乳交融,不假雕饰,措辞畅达,格调超逸,颇能表示苏词特色。

19.《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世间万事都宛如一场虚无缥缈的幻梦,人生到底经历了几度这凉意的秋?入夜的风阵阵,响动在这长廊,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
酒并非好酒,常因客人稀少而发愁,月色澄明,却多被云遮挡。
中秋之夜,又有谁能与我一同欣赏这中天的月光,我只拿着酒盏,神采凄然,望向北方。

此词反响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奥深厚喟叹。
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匆匆,叹壮志之难酬;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怀,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
全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出生、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20.《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不雅观

雾失落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空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远方的朋侪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叮嘱,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词写客次旅舍的感慨: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朋侪殷勤存问、安慰。
全词以委婉弯曲的笔法,抒写了失落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词人在抱负、希望与失落望、展望的感情挣扎中,面对面前无言而各得其所的山水,大概他悄然地得到了一种人生感悟:生活本身充满了各种阐明,有不同的发展趋势,生活并不是从一开始便固定了的故事,就像这绕着郴山的郴江,它自己也是不由自己地向北奔流向潇湘而去。
生活的年夜水,依着惯性,滚滚向前,它总是把人带到深不可测的远方。

21.《青门引·春思》

张先

乍暖还轻冷。
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
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景象刚刚变暖,时而还透出一丝丝的微寒。
一整天风雨交加,直到傍晚方才停滞。
时近清明,庭院里空空荡荡,寂寞无声。
目睹残花落叶更令人伤情,不觉借酒消愁竟然大醉酩酊,这又是去年种下的宿病。
一阵阵轻冷的晚风,夹着城楼上画角凄厉的嘶鸣,把我吹醒。
夜幕降临,重门紧闭,更显得庭院中去世一样平常的寂静。
正心烦意乱、心绪不宁,哪料到那溶溶的月光,把邻院中荡秋千的少女倩影送入我的眼里。

这是一首伤春怀旧之作。
整首词从触觉、听觉、视觉等方面写作者对春天的独特感想熏染。
上阕是伤春,春尽花残,令人忧伤;下阕是怀旧,萦怀往事,竟与秋千有关,引人遐思,是神来之笔。

22.《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生僻清,凄悲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干瘪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小雨,到薄暮、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整天都在寻觅统统清冷惨淡,我不由感到极度的哀伤悲惨。
乍暖还寒的秋季最难以颐养。
饮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它、傍晚之时来的冷风吹的紧急。
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伤心的是却是原来的旧日相识。
家中的后园中已开满了菊花,我引忧伤干瘪无心赏花惜花、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静坐窗前独自熬到天色昏黑?梧桐凄凄小雨淋沥薄暮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
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沉沦腐化而产生的孤寂落寞、凄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期色彩。
此词在构造上冲破了高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动听至深。
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料,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感情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奥深厚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传染力。

23.《点绛唇·闺思》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感情。
人何处。
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这一寸的柔肠却要容下千丝万缕的愁绪。
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随意马虎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在这寂寞暮春里,倚遍了每一寸阑干,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感情。
轻问一声:“外子呵,你在何处?”面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蔓延着外子必经的道路。

此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绪朴拙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地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

24.《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喷鼻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肃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已是秋日了,粉赤色的荷花已经凋落,仍散发着残留的清香,睡在竹席上,已有了一些凉意。
轻轻地提着丝裙,独自登上那精细的小船,想去散散心,排解掉相思的苦情。
仰望长空,白云悠悠,谁会将书信寄来?排成“人”字形的雁群飞回来时,清亮的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
我们两个人呀,患着一样的相思,却两地分离,牵动着各自的忧闷。
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解,刚刚离开了微蹙的眉梢,却又模糊地涌上了心头。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去之后,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去的一腔深情,反响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全词以女性特有的沉挚情绪,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办法,展示出一种婉约之美,格调清新,意境柔美,称得上是一首工致风雅的别情佳作。

25.《减字木兰花·春怨》

朱淑真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
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⑽。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无论行走还是静坐,无论独自吟咏还是相互唱和,乃至卧倒床榻,我都独自一人;久久的站着凝望让我倍加伤神,更无奈这春寒招惹我的愁绪。
这份愁情有谁曾见到,让我眼泪滚滚,把自己原来的粉妆冲洗得一丝不留;愁病交加,把灯芯挑了又挑,究竟难以入眠。

这首词措辞自然婉转,普通流丽,篇幅虽短,波澜颇多。
上片以五个“独”字,写出了女词人因内心孤闷难遣而导致的焦灼无宁、百无一可的景况,全是动态的描写。
下片用特写镜头摄取了两幅生动而逼真的图画:一幅是泪流满面的少妇,眼泪洗去了脸上大半的脂粉;另一幅是她面对寒夜孤灯,耿耿不寐。
就所反响的内容看,这首词与她婚姻上的不同有密切关系。

26.《生查子·独游雨岩》

辛弃疾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人在溪边行走溪水映照出人影,蓝天倒映在清清的溪水里。
蓝天上有飞舞的白云,人正行走在那飞舞的白云里。
我放声高歌,谁来应和?只听空幽的山谷清音响起。
那响声不是来自鬼怪神仙,而是桃花旁的流水声悦耳无比。

这是词人雨岩系列作品中写得极为光辉光耀生动的一篇,着重描述岩下溪水,点缀天光云影,映衬出词人独游的寂寞孤单。
上片写词人游走溪边,不雅观赏水面奇景。
“溪边照影行”点出“独游”,不雅观赏视角独特;“天在清溪底”承上句倒映画面,兼写溪水清泠澄澈;“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情境鲜活,超然物外,越转越见空灵。
下片写山溪清音之空谷回响,与词人引吭高歌交相应和。
“高歌”二句,再点“独游”,空谷清音映衬一己之孤寂高标。
末以“一曲桃花水”作结,点明空谷清音之来源。
馀韵袅袅,情景幽丽。
“一曲”可兼指“一弯”与“一首曲子”,耐人玩味。
此篇构图别具匠心,描述生动鲜灵,映衬入妙,境界超逸,可抵一篇柳宗元山水游记。

27.《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薄暮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喷鼻香如故。

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
已这天落薄暮,她正独自忧闷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一直地敲打在她身上。
她完备不想盘踞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
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

这是一首咏梅词,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死活不雅观。
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刚毅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28.《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阴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小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落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晚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小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这首词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分外感想熏染,可谓言简意赅。
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韶光和空间相领悟。
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生平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表示。
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作者的亡国愁情。

29.《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梧桐叶上的每一滴雨,都让人感到浓浓的秋。
芭蕉叶上的每一滴雨,都让人感到深深的愁。
夜里做着的归家好梦,一贯延续到三更之后。
灯花敲落棋子还未收,叹新丰孤馆文士羁留。
十年官场奋斗的情景,江南家乡父母的担忧,一韶光都涌上了心头。

这是一首悲秋感怀之作,不但写伤秋的情怀,也包含了羁旅的哀怨,更有对父母的牵挂。
作者先写秋叶和秋雨勾起了心里的烦愁。
梧桐落叶声声彷佛提醒人秋日来了,雨点打在芭蕉叶上也仿佛都在民气上一直地增长愁怨。
三更才勉强入眠,不过三更就又醒了来,连一个好梦都没法做成。
摆起棋盘,独自下棋消遣,灯花落尽,棋局仍未撤去。
深叹客旅他乡,十年一觉黄粱梦,功名未成;而父母留在家中,又未得回去伺候尽孝。
这各类的烦忧一齐涌上心头,让人愁思百结,感慨不已。
全偏言话简洁,风格自然清雅,意境幽美。

30.《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落日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涌如今一派悲惨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日思念故乡、倦于流落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新奇,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措辞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构造风雅,抑扬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