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不见》(唐)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玄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释】
独不见:乐府《杂曲歌辞》旧题。《乐府解题》:“独不见,伤思而不见也。”题一作《古意呈乔补阙知之》,疑为副题。乔补阙为乔知之,武则天万岁通年间任右补阙,诗当作于此时。
卢家少妇:代指长安少妇。
郁金堂:以郁金喷鼻香和泥土壁的屋子。堂:一作喷鼻香。
海燕:燕的一种,别号越燕,紫胸轻小,多在梁上筑巢。
玳瑁:属海龟,这里是指以玳瑁为饰的屋梁,极言梁的名贵精美。龟甲都雅可作装饰品。
砧(zhēn):捣衣石,古代捣衣多在秋晚。
催木叶:指砧声至秋而起,树叶也随秋而落。
戍:驻守。
辽阳:在今辽宁省境内大辽河以东之地,唐时置辽州,派重兵驻守,古时为东北边防要地。
白狼河: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
丹凤城:指京城长安。
谁为:即“为谁”,一作“谓”。更教:一作“使妾”。
照:一作“对”。
流黄:杂色丝绢,这里指黄紫相间的丝织品,泛指衣料。古乐府《相逢行》:“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
【译文】
卢家年轻的主妇,居住在用郁金喷鼻香和泥涂壁的富丽的屋宇之内。海燕飞来,成对成双地栖息于华美的屋梁之上。玄月里,树叶伴随着捣衣声散落而尽。妇人苦苦思念着出征辽阳十年未归的丈夫。外子远在白狼河北的辽阳地区,音信全部被阻断。独处京城中的妇人,一个人空度着漫漫永夜。谁能瞥见她独自哀愁呢,既然无法相见,为何还让那通亮的月光照在帏帐之上?
【赏析】
沈佺期(656?—714 ),字云卿,今河南内黄县人 ,高宗上元二年(675)举进士,因寄托武则天面首张易之兄弟,故神龙政变后被流放,流放归,为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后升任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是继“四杰”之后的著名墨客,与宋之问齐名,号称沈宋,被誉为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这首诗写一位长安少妇对征戍辽阳十年不归的丈夫的怀念,是沈佺期的代表作。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开头两句以重彩浓笔夸年夜地描述女主人公闺房之美,以“海燕双栖”的比兴陪衬“卢家少妇郁金堂”的孤独寂寞;颌联的“寒砧催木叶”造句十分奇警,渲染了寒砧声、落叶声催动着闺中少妇的相思与内心的空虚寂寞和愁苦。颈联“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夫婿十年远戍辽阳音书断绝,这位长安城南的思妇,在这秋夜空闺之中,心中五味杂陈:孤独、寂寥,、思念、愿望、担心、忧虑,在惴惴不安中,愈思愈愁,愈想愈怕,以至于不敢想象了。尾联“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女主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了,这句构思新巧,比之古人写望月怀远的意境大大开拓一步,从而增强了抒怀色彩,余韵无穷。
这首诗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抒写了女主人公“思而不得见”的愁肠。境界广远,气势飞动,是初唐第一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