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上秋居》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古诗词赏析 灞上秋居马戴 唐诗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口语译文:

灞原上的秋风小雨初定,傍晚瞥见雁群南去一直。

面对他乡树木落叶纷纭,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

空园里白露频频地下滴,单门独户只与野僧为邻。

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

注释讲授:

⑴灞上:古代地名,也称“‘霸上”,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唐代求功名的人多寄居此处。
⑵灞(bà)原:即灞上。
⑶雁行(háng):鸿雁飞时的整洁行列。
南朝梁简文帝《杂句从军行》:“逦迤不雅观鹅翼,参差睹雁行。
”频:连续不断。
⑷他乡:异域,家乡以外的地方。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⑸寒灯:寒夜里的孤灯。
多以形容孤寂、悲惨的环境。
南朝齐谢朓《冬绪羁怀示萧咨议虞田曹刘江二常侍》诗:“寒灯耿宵梦,清镜悲晓发。
”独夜:一人独处之夜。
汉王粲《七哀诗》之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操琴。
”⑹白露:秋日的露水。
《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⑺野僧:山野僧人。
唐张籍《赠王秘书》诗:“身屈祗闻词客说,家贫多见野僧招。
”⑻寄卧:寄居。
郊扉:郊居。
指长安的郊野。
扉:门。
这里指屋舍。
南朝齐谢朓《休沐重还道中》诗:“岁华春有酒,初服偃郊扉。
”⑼何门:一作“何年”。
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
致:达到,实现。

品鉴鉴赏:

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
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光鲜、艺术博识的画卷。
画面上首先展现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涯,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
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延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入夜之前找到一个宿处。
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遐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
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

接着画卷的景象则由寥廓的天涯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
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乘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入迷。
“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墨客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
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抵家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
其心情之酸楚,完备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
“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悲惨孤独的况味。
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
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墨客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
“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浸染: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五、六两句让画卷再向下推移,它不仅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现了墨客的心境。
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滞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
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因此“动”陪衬“静”的手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永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恐怖。
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就没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了。
下一句“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陪衬的手腕。
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形单影只,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自得其乐的僧人。
与这样的野僧为邻,墨客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出了墨客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正解释他思潮起伏,永夜无眠;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涯。
正是由于这样,以是诗的末了两句也就与前面的描写自然衔接起来,不显得突兀。

末了两句直接说出墨客的感慨:“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贯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求取官职希望渺茫的无奈。

这首诗写景,都是面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
因此,只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称强的艺术传染力。

创作背景:

灞上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作者进身无门,困居于此,有感于秋节变换,出生落寞,作此诗抚慰愁情。

作者简介:

马戴,唐代墨客。
字虞臣,曲阳(今江苏东海西南)人。
会昌(唐武宗年号,841—846年)进士。
在太原李司空幕府中任掌布告,以直言开罪,贬为龙阳尉。
得赦回京,终太学博士。
与贾岛、姚合为诗友。
善于五律。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