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历朝多部志布告述了湖南汉寿境内的三闾大夫祠、三闾祠,而且民众对它的敬拜喷鼻香火不断,历代墨客的凭吊思念之情也绵绵不绝。
关键词:汉寿 三闾祠庙 考析
据明朝嘉靖《常德府志》、清朝嘉庆《常德府志》、清朝光绪《龙阳县志》记载,汉寿有两座纪念屈原的祠庙,一座在沧港,另一座在县城南郊。在沧港的称“三闾大夫祠”,在县城南郊的则称“三闾祠”,民间通称屈子祠。
一、多部志布告述三闾大夫祠
清朝光绪年间编修的《龙阳县志》载:”三闾大夫祠,在县西沧港,屈原遇渔父行吟于此,后人立祠祀之,侧有钓鱼台,为三闾遗迹。”该志书又载:“屈平,字原。仕楚为三闾大夫,史称屈原行吟泽畔,遇渔父,歌沧浪,今县西有沧浪水。”“本郡中有三闾港、屈原巷、屈原祠、皆其行吟侨寓处。”
三闾大夫系楚国掌管昭、屈、景三姓贵族的官员,屈原曾任此职,故称三闾大夫。据历史学家黄露生师长西席称:《楚辞·大招》中有”先威后文”记载,屈原去世后的第二年,楚将庄辛收复江南十五邑,为屈原招魂和为屈原立庙。《史记.封禅书》载:“秦代雍有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二十八宿、风伯、雨神、九臣、十四臣诸布、诸严、诸述之属,北有余庙,西亦有数十祠。于湖有周天之祠,于社、于毫有三社主之祠,寿星祠,而雍管庙,亦有社主,即故周之佑将军。”还载:“郡县远方神祠者,民各自奉祠。”
这一记载解释,秦始皇对活人采纳“焚书坑儒”政策,对去世去的人采纳放宽政策,许可民各自奉祠,于是掀起一股立祠征象。以是沧港三闾大夫祠,应是秦承楚制,按原来楚国为屈原招魂所设“三闾大夫祠”改建而成。
晋王嘉《拾遗记》记载:“怀王好进奸雄,群贤逃逸,屈原以忠见斥,隐于沅湘,披秦茹草,混同禽兽,不交事务,采柏实以和桂膏,存心养神,被王(指顷襄王)逼逐,乃赴清冷之水,楚人思慕,为之立祠,谓之水仙。其神游天河,精灵时降湘浦,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在。”表示沧港民众一贯怀念屈原,为国而去世,尊他为水神,按时凭吊。
据这一考证,沧港三闾大夫祠实建于战国末期,历经秦代,承楚制奉祠,加以改建。到秦亡后,汉承秦制奉祠,故汉末犹有祠宇可见。历经各朝翻修,直保存至民国末年。
二、历代对三闾祠的敬拜活动
汉寿县城南郊的“三闾祠”,应是东汉将荆州治所置汉寿期间,按郊祀之礼所建。《龙阳县志》载:“三闾祠,在东岳庙左、中祀三闾大夫。”考诸清同治龙阳(汉寿)县古城图,东岳庙左为灵神庙旧址,并不见三闾祠,只留灵神庙。这一疑团,应从清嘉庆《常德府志》中找到答案:“旧祀三闾祀,每年五月五日竞渡以祀三闾大夫。”《旧志》又载:“按今祀以五月四日,为三闾祀韶光。”古《文献通考》追溯唐昭宗天佑二年(905)封楚三闾大夫为昭灵侯(宋史·神宗本纪),元丰六年(1083)封三闾大夫屈平为忠信侯。《宋史·礼志》又载:屈原庙在归州者称青烈公。即是说,到了唐宋时,对屈原去世后的封谥,在常德汉寿一带则称昭灵侯或忠信侯,在归州者则称青烈公,故古龙阳县城图东岳庙左之灵神庙,实为古代的三闾祠。而这一建筑,也应与古代汉寿县东岳庙改建韶光相同。《龙阳县志》记载:古东岳庙翻修分别在康熙十八年(1678)、康熙二十四年(1684)、乾隆五十八年(1793)。因此傍依东岳庙的县三闾祠翻修,也理应在这时,故清代同治年间,还可见到祠宇遗迹。
这统统表明,三闾祀为历代施政者主持敬拜,而非民间和尚羽士呜角飞刀的淫祀,历代当政者主持敬拜每每为之奉四祠。
一曰名宦祠(祀宗土、士官有功德于民者,每岁春秋祭奠,由当地官员穿公服主祭。所谓公服即官吏制服,分朱、紫、绯、绿、青等各种颜色衣服,表各种级别的官员。主敬拜文曰:“伟哉群公,懋修厥职,泽被生灵,功垂社稷。今值仲春,谨以牲帛醴斋,用伸阳荐,尚飨。”
二曰乡贤祠:祀荐绅处士(即有才德而隐居不仕之人)或积学、力行、垂范乡里者。
三曰忠义祠:祠内陈设本地忠臣义士,孝子悌弟牌位。
四曰节孝祠:妇女以贞节被旌(被表扬)者。为此,《嘉庆常德府志.三十二卷》将屈原列于名臣治行一栏中,故《武陵往事.前章》谓祀三闾大夫以乡贤五人配祀,个中裴元之以辞征高尚有名,丁易东以易学著称;蒋信请祀二庑(即祠庙外东西两廊);冀元享以理字有名;姚学闵以请免常德漕运(水运费)著称。屈原为名臣配乡贤的敬拜分为春秋两次敬拜,各地“文武主座,尊奉时祭,恪恭准守,礼也”。即是说:为官一方要遵守前制,才算符合敬拜礼仪。故三闾祠的敬拜,得以延续,耐久不衰。
三、历代墨客凭吊思念之情不绝
唐宋以降,直到明清,一贯有人写诗凭吊三闾大夫祠或三闾祠,以表虔诚。
唐朝京兆人窦常为进士,唐宪宗元和元年(806)任朗州刺史,常与刘禹锡唱和、作诗《谒三闾庙》,表示自己志洁行廉,步随屈原廉明奉公决心:
君非三谏悟,礼许一身还。
自树终天戚,何俾本家儿劳。
众鱼应饵骨,乡士尽铺糟。
有客椒浆奠,文衰不继骚。
汪遵,为唐代宣城人,为县吏,咸通七年,举进士。其过朗州,经沧浪水,作《三闾庙诗》,叹为官不易,每每官高怨高:
其一
为嫌朝野尽陶陶,不觉官高怨亦高。
干瘪莫酬渔父笑,浪教千载咏离骚。
其二
不肯迂迥入醉乡,乍吞忠梗设沧浪。
至今祠畔猿啼月,明晰犹疑恨楚王。
唐贞元十八年(802),刘禹锡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经屈子祠过,亦写有:
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烟起。
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
听南音,望长安,想到自己置身于飘摇风雨中,不禁心绪泫然。
唐僖宗光启五年(888),墨客崔塗过沧港时,亦写有《屈原庙诗碑》诗:
谗胜祸难防,沉魂信可伤。
本图安楚国,不是怨怀王。
庙古碑无字,洲晴惠有芳。
独醒人尚少,谁与奠椒浆。
悲叹时人对屈原独醒思想不能理解,致使寺院荒漠,祭奠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此诗碑后保存于沧港沧溪寺中。
到了清代,乙丑进士、曾任户部主事的武陵学者王寅,过沧浪江潭,写有《屈大夫祠》诗:
生念怀王未识恩,去世留宋玉与招魂。
江鱼有福吞忠骨,山鬼何愁拭泪痕。
秋草恨余三户渺,离骚体到六朝尊。
可怜祠宇依湘水,犹向江潭望郢门。
清末汉寿人易顺鼎(1858—1920),于丁丑岁整理诗卷时,亦写诗咏三闾祠:
十年归隐问湖滨,唱到烟骚许卜邻。
桂树秋山哀郢地,桃花春水避秦人。
微波略记愁时语,明月休猜误后身。
生小三闾祠下住,拾来喷鼻香草未嫌贫。
借隐居三闾祠下,表现自己高远的志向,亦是报国之情的彰显。
通过以上浩瀚诗词考析,可见三闾祠溯源久远,它是屈原文化在沧浪之水源头的见证,勉励着历代文人学士斩荆披棘,荜路蓝缕,一直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