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墨客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销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落。”给清明笼罩上了感伤的氛围,将这种感伤又和酒勾连,正所谓清明煮酒,借酒浇愁,酒入愁肠愁更愁。怀人感伤之余,也不免感怀人生,又平添更多愁。清代女墨客介石以清明为题的一首诗,写得最好:“桃花雨过菜花喷鼻香,隔岸垂杨绿粉墙。斜日小楼新燕子,清明风景好斟酌。”好一个“清明时节好斟酌”,溜达小雨纷纭的清晨,斟酌着我心放在何处;静伫先人亲人的坟前,斟酌着烟火尘凡、功名利禄,如何叶落归根。不管是谁,不管贫富贵贱,终将黄土一抔,正如黄庭坚诗中所言:“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苏轼一向豁达,也不免“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清风拂面涤心,明月皎洁正身,在这世间,还是要清清亮亮做人,明明白白干事,勿做愧心人。
清者,清澈、清洁、清净;明者,推开窗户、朗月当空也。清明更是一道俏丽的风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一段笔墨,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最美的清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高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拍浮,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五代冯延巳的“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宋代词人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掉队清明”,柳永“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都向我们展现了一幕幕活着的风景。
桐花盛开,麦花飘喷鼻香,两水明镜,双桥彩虹,天明水澈,万物复苏,“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宋代墨客王禹偁见告我们,只要有一盏不灭的读书灯,就有希望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