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联 拾 趣 (散文)
王甫海
在我们老家豫东一带,每到尾月二十前后,春节的气氛就逐渐变得浓郁了。集市上街道两旁各种图案和各种字体的春联铺天盖地,墙上挂的,地摊摆的,有用墨汁写的,有用金粉写的,也有印刷好的,任君挑选,各取所好。这几年随着国家对书法国粹的高度重视和投入,弘扬书法艺术的人们多起来了,每到春节前夕,一些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书法爱好者也义写春联,现场波墨挥毫,只管春节未至,屯子的大街小巷已经红红火火了。
我通过查阅书本创造,过春节贴春联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早在两千多年的战国期间就有春节了。自入尾月往后,即有文人墨客在集市街头和店铺里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便开始有人家在门上粘贴了,几天功夫,千家万户,焕然一新,到处都充满喜庆气氛。王安石诗曰:\公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公众就真实的还原了民间欢天喜地庆春节的动人情景。
实在,最早涌现的春联叫\"大众桃符\"大众。据史籍记载,\"大众桃符\公众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也有将这两个神象按左神荼,右郁垒的图像画到桃木板上的。古代人因此桃符上的二神来压邪的。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亲手写的\公众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大众这便是我国最早涌现的一幅春联了。
到了宋代,人们仍旧把\"大众春联\"大众叫做\公众桃符\"大众。但是,联语却不再局限于题写在桃木板子上了。人们广泛利用到楹柱上,后人称之为\"大众楹联\公众。宋代往后,逐渐形成联语,用粉红笺写联语,更有聪明的人网络名言锦句,唐宋诗词,然后写到大红纸上,这时的春联就大大创新了,也不只是用桃木板子这一种材料了,遇有喜庆之事写到红纸上,这样的对联雅称\"大众楹联\"大众,我们豫东人叫\"大众门对子\公众。哀求言简意深,对仗工致,平仄折衷,是一字一音的汉语措辞的独特艺术形式。我的家乡地处黄河故道,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文化秘闻丰硕。对联艺术又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一颗璀灿明珠。春联文化随着家乡人传承光大,不断创新,又延伸出很多种类,根据事由,环境,节点又分为春联,寿联,喜联,孝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等等,就连屯子盖房,乔迁之喜也要粘贴对联,以示高雅。在我的影象中,家乡父老对贴春联是情有独钟的。无论贫富贵贱,还是才学深薄,都是宁肯少吃一口饭,少穿一件衣,贴春联,请财神,供灶爷,这是必不可少的。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梦想和憧憬,心态非常乐不雅观,希望借助贴春联以表达对新的一年的期盼和厚望。俗话说\"大众一年之计在于春\公众,每个春节将临,人们就这样春风得意地通过贴春联来祈愿来愿望新的一年能有个美好的四季。记得在我幼小的时候,听老人们说,每到尾月二十八,只要贴上门对子讨债的就不能登门了,还有月朔那天不得摔碎碗碟,正月里不得剃头,等等。一句话,家乡父老把贴春联当成了一件至高无尚的大喜事,便是图个喜庆,吉利,热闹,祥和。在我的视觉里,祈盼好兆头,图个开门红是父老乡亲最朴实的情绪,而贴春联则是他们喜庆生理的一种外在表现。
呵,愿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也和全国公民一道,兴趣勃勃贴春联,笑逐颜开过大年,心想事成,美梦成真。愿我们沐浴着新时期的东风,把日子过得像春联所寓意的那样吉祥快意,红红火火!
作者简介:王甫海,系宁陵县公安局退休民警,曾长期在军营和公安机关从事新闻宣扬和文学创作,在各级媒体和文学刊物揭橥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600余篇。现为河南商丘作家协会会员,《京九》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