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词文学中,婉转隐晦的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是非常多见的,犹如吴越王钱鏐的“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句话的核心字无疑是归字,即返回的意思,从表面回来之意。归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金文,其原来的本义是指女子出嫁,后出嫁义引申为返回义,古人认为女子出嫁解释该女子有了归宿,因此进一步引申为归宿之意,其针言如无家可归、归心似箭等,都是指返回之意。在诗词中,归字算是涌现频率较多的字,其寓意每每是良久未返回的状态,犹如“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之言,意味着钱鏐的夫人吴氏久去未返,汉代《十五从军行》中的“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南北朝《木兰辞》中的“将军百战去世,壮士十年归”、李白边塞型诗篇《关山月》中的“戍客望边色,思归当苦颜”等,“归”字的背后都含有“久去未返”之意,孟郊歌颂母爱的名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更是直白的诠释了其蕴意。唐诗系列里面,有一种类型名为闺怨诗,这类诗大多描写少女少妇在闺阁中的忧闷和怨恨,有些忧闷的源头便是思念久久未归的丈夫或情人,如中唐墨客权德舆随处颂扬的名作《玉台体》,晚唐墨客李商隐的代表作《夜雨寄北》亦相似,诗句中归字皆有特色韵味,属于必推举读之作。
视频加载中...
《玉台体》
(唐)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目前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首次见识到这首精彩的五言绝句,是通过网络短视频刷到的,台湾学者蒋勋在传授中国古典美学时讲到,赏析唐诗须要嵌入生活中去的,也即说这首诗生活带有浓厚的唐代生活气息,得益于网络的宣扬,有幸见识到这首诗,尤其是“铅华不可弃”尤为喜好。这首诗虽简短,要节制这首诗的妙处却须要表明,首句“昨夜裙带解”,女子晚上安歇,丈夫不在家时,裙带去莫名的自行解开了,这里是很悬疑的一句,很可能是女子睡觉时很想和丈夫温存一番,女子不由自主的解开裙带,第二句“目前蟢子飞今”,古代见到蟢子飞时,被视为喜乐的征兆,前两句都是吉兆的描写,也是非常暧昧的艺术手腕,把女子思念丈夫的迫切之情展现的生动真切,令人玩味无穷。第三句“铅华不可弃”,铅华即女子的扮装品,话用当代话来说便是,只管没有人欣赏自己或是爱自己,也要精心装扮一番,表现出自己爱自己的样子,而精心打扮便是女子爱自己的直不雅观表示,女子装扮不仅仅为了媚谄他人,更主要的是媚谄自己,去延伸这句话的深刻意境,则是哪怕人生处于最为荒凉无助的时候,也得把自己整得漂俊秀亮的,这句话或许适宜送给那些处于低迷抑或不爱装扮的女子们。第四句“莫是藁砧归”则用到典故了,藁砧即今日切菜剁肉的砧板,常涌如今诗词中,是古语中对丈夫的隐喻,这句诗大意即莫非是丈夫要回来了。学者蒋勋讲解这句诗时,提到他小时候常在眷村落里找朋友玩,时常听到有妇人拿着菜刀剁砧板时嘴里常念叨“杀千刀的”,蒋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形象的讲解藁砧为何隐喻成丈夫,更说到这首诗需结合生活履历去体会,意境韵味自会不言而喻。
古代女子紧张主内的背景下,夫妻闹别扭吵架后,丈夫一样平常是甩门而出,而独留妻子屋内哭哭啼啼,但是必做的家务依然是妻子在操持,到做饭时,把肉菜放在砧板上,也即古代的藁砧上,妻子拿着菜刀在剁肉时,会习气的在嘴里念叨道“你这个杀千刀的,我剁去世你”,这首诗第四句所蕴意的生活气息便是如此。实在从前在乡下屯子时,乡下的孩子见识过母亲或者伯母婶婶在厨房准备饭菜时,常常一边切菜剁肉一边唠叨丈夫的不是,乃至开骂,结合该诗的表明,对这首诗的韵味自会宛然一笑。这首诗作者奥妙的捉住了女子思夫的状态,通过生活化的语句对其进行渲染,将女子的思夫之情蕴藉的呈现出来,对丈夫是否归来却不留笔墨或伏笔,留给读者去自行遐想诗中的未尽之意。这首诗最为值得铭记的一句为“铅华不可弃”,这句话好比女子的内心独白,悄然的描述出“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的思想形象,拿到当代来讲,可用来鼓励女子为悦己者容,更主要的是寓意爱自己,将自己最美形态展现出来。以闺怨情调为主《玉台体》系列组诗无疑是权德舆的代表作,犹如“昨夜裙带解”这首,引用了裙带解、蟢字飞等生活中不经意的生活细节,刻画出女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思夫情绪,写的情绪朴拙且朴素蕴藉而,俗不伤雅且耐人寻味。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权德舆作为中唐期间的宰相、墨客、文学家,是历史上少数去世后谥号为“文”的臣子,因此又称他为权文公。在仕途上,权德舆仕宦闻达,曾执掌文柄和厕身宰相高位,名重一时,很多当时社会文人名流投其门下,政治上主见德政和法治结合,重办贪官污吏和减轻民众税赋等,受到当时士大夫阶层的认可和后世的讴歌。权德舆不仅是中唐期间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著述丰富,当时颇有盛名的文学家墨客,韩愈更是讴歌称道他“行世祖之,文世师之”,然后历史名气却远不如韩愈。韩愈的历史名气紧张源自他被后世文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且著有多篇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文章,如《师说》和《马说》等,《祭十二郎文》亦是代表作之一。魏文帝曹丕曾言道,文章乃不朽之盛事,也即好文章可以名垂千古,这对付一些文学家的确是做到了,如一代文宗韩愈以及著名的大墨客李白杜甫等,权德舆未能名垂千古,或许是他的诗文不敌韩愈,只管他们曾经都是文学大家,都得到第一流级谥号的单字“文”。
视频加载中...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未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是晚唐墨客李商隐的代表作,此诗是作者给人家的复书,有学者考证此诗是作者写给妻子王氏的,也有认为是写给朋侪的,由于年代久远,没有确切的考证,从其内容来看,诗意情思委曲,缠绵悱恻,大概率像是写给妻子的,倘若是写给朋侪的,基交情节明显,而且难免不免纤弱过于细腻柔媚,默认此诗是作者写给妻子的复书,便有利于解读此诗意境。对付李商隐而言,非常遗憾的事情是,作此诗时,妻子已不幸病故,因此乃至会有人牵强的将此诗赏析为悼亡妻子的诗,也有人考证得出,李商隐作此诗时是已经获悉妻子亡故的,因此此诗是回答位于北方的长安朋侪的,总之尚无威信的考证定论,莫衷一是,全凭读者按情绪方向去赏析,然而这首诗背后的缠绵故事,应受许多重感情的读者喜好。
这首诗首句“君未归期未有期”是一问一答的写作手腕,您问归期,但是无法给出确切的归期,这句表现出作者仕途羁旅中的愁绪和不得归家的酸苦。接下来的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一样平常现在时,通过描写比来连夜大雨,淅淅沥沥已经涨满了秋池,道出作者自己在巴山的生活情景和秋思之情。第三句“何当共剪西窗烛”是生活中场景的描写,烛炬是古代夜里照明的紧张办法,点烛炬时须要时时时的将烧焦的烛芯剪断,以便烛炬点的更亮,因此这句诗的意思是期待一起剪烛炬灯芯,非常像是情人之间的生活场景,也由于这样缠绵的生活情景的描述,让许多人认定这首诗是写给妻子的,不过也有读者认为,基友之间也是可以共剪烛芯。第四句“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将来时,与第二句相对应且复用“巴山夜雨”,一样平常来讲,诗句中应避免利用重复用词,然而李商隐别出心裁,重用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之辞,布局出一样平常现在时和将来时的时态比拟,奥妙的表现出墨客浓郁的相思之情,令人荡气回肠。
李商隐之诗习气性带有隐晦朦胧的觉得,同比李杜诗篇而言,或者比拟同期间的杜牧来说,他的诗其实让人费解许多,或许是由于朦胧诗的特质,只可融会的意境,颇受多情重义的读者喜好。李商隐另有一首思归、盼归的诗《端居》中写到“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同是表现客居他乡思念亲人的作品,在雨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难免徒生愁绪,尚未获悉亲人音讯的李商隐,唯独在思归的梦中探求抚慰。唐代墨客王湾在旅途停泊北固山时感叹“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愿望被北宋朝廷扣留的弟弟能够返回的词人李煜写到“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南宋灭亡之际,南宋官员蒋捷,面对旅居他乡徒增愁绪时说“何日归家洗客袍”,这些也是思归、盼归的精良诗篇,同样可读。
或许是由于古代文人长期面对羁旅生涯、卫护边陲、客居他乡等生态,造就了很多人萌生思归、盼归的情愫,如上面提及的“将军百战去世,壮士十年归”,便是讲述在边陲卫护国家的将士,十年或许才有得返回家乡一趟,乃至更为悲惨的是少年出征到耄耋老年才得返回,1949年溃退到台湾的士兵便上演过“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悲惨世事,而相称部分人则是魂断他乡。权德舆的这首《玉台体》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都是有关思归、盼归的佳作,前者是妻子思念丈夫归来,后者是丈夫惦记妻子或者思念亲友而期待归家,都是简短的绝句,纸短情长,用最简洁凝练的措辞刻画出最长情的思归愁绪,自是思归、盼归诗篇中的佳作,对付长期与亲朋好友分隔两地的读者而言,细细品读不啻为一种精神抚慰。
在闺怨风格诗中,有时候闺怨即归怨,怨久久未归,这也可能是中文同音字里的博大精湛之处,“归”字在诗词里仅仅表示归来也是常见的,如清朝墨客高鼎赋诗写到“儿童散学归来早”,它另有一种常见的寓意,指士大夫回家隐居不再做官,如陶渊明诗作《归园田居》中写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作为士大夫阶层,无需稼穑之事,而陶渊明却带农业工具锄头而归,一定是他辞官退隐后才有的。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首位田园派墨客,江西历史上的首位文学年夜师,被誉为隐逸墨客之宗,其代表作《桃花源记》一度视为士大夫追求自由清闲生活的象征,被视为隐士的精神追求,他的诗作《归园田居》曾是中学生必学的诗篇。历史上辞官退隐的士大夫不少,例如素有梅妻鹤子之称的林逋(宋仁宗赐谥“和靖师长西席”,世称林和靖),唐代墨客张志和也曾经由于官场沉浮和感慨人生无常而辞官归隐,辞官之前便有了归隐想法,还曾赋诗《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表达出他的内心神往。
张志和在仕途上曾有辉煌的经历,在安史之乱前,就曾得到当时太子李亨的赏识,后来李亨在安史之乱后登基称帝后,擢升张志和并采取他的计谋得到了一定的成功,因此被擢升为大将军享受正三品报酬,就纯讲报酬而言,这可和当代省部级相称,因此张志和有青云直上的时候,然而后期政局的动荡和藩镇盘据的影响,张志和逐渐分开了庙堂权力中央,便有了后期归隐田园的经历。在仕途上遭遇挫折,不得不选择辞官归隐,或者以为自身才能已经不再得到重视,萌生退意或是在波谲云诡的官场中抽身,不失落为平稳着陆的好退路,总比那些眷恋官场而却末了被清算的强百倍。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时,归隐状态的张志和前往拜会,市价暮春时令,桃花盛开胡泊水涨,鳜鱼肥美,他们便唱和切磋文艺,而这首《渔歌子》便是这时候成品的佳作。《渔歌子》成品的次年,遗憾的是张志和便因落水而亡,而且他的这首作品也经历过散失落,好在被后来的党争领袖李德裕访得之并记载下来,一时唱和者甚众并流传至今,且影响到后世的文人,尤其是北宋期间苏轼和黄庭坚等文学家特殊推崇该作,乃至就此作延伸创作新品。
视频加载中...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唐)张志和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小雨不须归。
张志和这首《渔歌子》描写了江南水乡春夏之交渔夫垂钓的情境,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白鹭象征生活的闲适,前两句描写白鹭在山前自由的翱翔,衬托渔夫的悠然自得,正是桃花盛开时,掉落在潺潺流水中,江水里的鳜鱼长得正肥,表明渔夫可捕到丰硕的鳜鱼,渲染渔夫生活环境的得意,渔夫生活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中,又能尝到钓鱼的生活乐趣。第三句“青箬笠,绿蓑衣”,这种景象或许在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的桂林,还能见识到,而古代渔民则是再正常不过的生活情景,尾句“斜风小雨不须归”,即为了捕捉到肥美的鳜鱼,不在乎微风小雨时的不利影响,不必为避雨而急急忙忙返回家,用语生动的呈现了渔夫闲适自由的生活情趣。作者大致的概况了渔夫垂钓的生活场景,将奇丽的江南水乡风光融入到空想化的渔夫生活中,从而表达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愫,呈现出作者对清闲自由生活的美好神往。第二句中“桃花流水”,一样平常是用来形容春日美景,有时候也比喻男女之间的美好爱情,大墨客李白曾在其作品《山中问答》里写到“桃花流水窅然去”,便是指自然美景幽深迢遥,张志和采取此词语赋诗,便是解释他爱慕于鳜鱼肥的美景之中,贴合他辞官退隐后的心境,自是在斜风小雨中不用焦急着回家。
以上三首归字诗词,盼归、思归抑或归隐,都是归字常见的组词,亦是在诗词中常见的基本义,最为人们所熟习的作品莫过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只管它所表达的蕴意曾经让学子们摸不着头脑,其次是张志和寓意归隐田园美好生活的《渔歌子》,权德舆的盼夫归诗献给不爱修边幅的女性朋友,尤其是铅华不可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