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洋(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西席、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古典诗词吟唱的新媒体传播”音乐制作人)

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艺术特点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与歌原为一体,是文学与音乐在艺术审美层面的有机结合,是人类通过有声措辞表达自身情绪体验最自然的艺术形式。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诗经》三百零五篇,孔子用琴、瑟等来伴奏、歌唱,也用来教诲学生。
《墨子·公孟》中“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的阐述也解释了,诗原来便是一门可以通过多种表达办法、多种演绎手腕来展现的综合艺术。
从历史角度看,两千多年来,我国诗歌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发展是并驾齐驱的。
从《诗经》的雅乐范本、《楚辞》淳厚清新的地域民歌元素,到汉乐府叙事篇章中丰富多样的演唱、伴奏形式,再到唐诗中精雕细琢的音韵、构造特点,以及宋词曲牌中华美残酷的器乐化音乐措辞的广泛运用、文体与曲体的高度统一等等,可以说,诗歌艺术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具传播效应的文化载体,在很长一段期间里,推动并引领着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发展潮流。
在文化功能与审美理念层面,古典诗歌与传统音乐也有着内在、紧密的联系,不论是礼乐的教养思想、雅乐的审美情趣,还是文人音乐的言志风格、民俗音乐的叙事手腕,都可以看作是在诗的艺术范畴下,文学措辞与音乐措辞的凝练结合与高度统一。

然而,本日我们所能打仗到的古典诗词作品,大多只因此笔墨形式流传下来的。
一方面,这是由于历史缘故原由造成的诗歌作品演绎完全记录文献的严重遗失落、损毁,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我国传统音乐记谱法的分外性与多样性,造成了古代诗词音乐溯源与音响复原的诸多困境。
因此,古典诗词作品的创作初衷虽饱含音乐元素,但如今大多却只能通过朗诵的办法来传承和推广,这不能不说是文化艺术传播中的一大憾事。

音乐的损失,影响了今人对古典诗词整体风貌的感知、欣赏。
中国的古典诗词,如果不从音乐的角度来解读,那就少了品赏诗词的一个天然维度。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古典诗词吟唱的新媒体传播若何吟唱古典诗词

什么是诗词吟唱?

吟,《辞海》释为“吟咏、作诗”,便是依着一定腔调缓慢地、拉长了声音,像歌唱似的读,是一种不急不慢,韵律性极强的诵读。
唱,是依照音律发声,也便是我们常日所说的歌唱。
诗词吟唱演出性强,一样平常都有乐谱可依,是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是古典诗词音乐美的升华。
无论是古乐谱文献中流传下来的古典诗词歌曲,还是当代音乐家依词配曲的新作,都有着强烈的声音艺术美感。

当前,国学热、诗词热已然成为新兴的社会浪潮,如何更好地将经典与时尚领悟,让古典诗词吟唱推广开来,并重新绽放艺术的光彩,是许多文艺事情者的夙愿。
在这方面,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古典诗词吟唱的新媒体传播”作出了不懈的考试测验、努力,创作了一系列广受欢迎的古诗词吟唱作品。
项目团队借鉴近年来我国传统音乐研究领域音律学、古谱学、音乐考古学的最新成果,从《瑟谱》《白石道人歌曲》《九宫大成》《魏氏乐谱》《碎金词谱》等20余种古乐谱文献中,辑录出原汁原味的古人歌诗曲调,同时,参考古典诗词吟诵大家们的吟诵作品,积极整理、保存、传承当代吟诵大家的吟诵曲调。
通过“古乐谱译编”与“传统吟诵调改编”的手腕,项目团队力争将古老的诗词音乐作品,通过当代的记谱办法和专业的音乐编配、制作模式,以及“文人唱诗”的演绎手腕,使其重新绽放艺术的美感。
一样平常来说,古乐谱的记录比较简约,只有大概的曲调轮廓,调式、节拍、速率、力度等音乐要素都不清晰;传统吟诵调的音乐表现又相对自由,在传唱过程中加入了吟诵者各自的主不雅观即兴身分,曲式构造不甚规范。
结合这些特点,创编职员通过对不同版本古代歌诗乐谱的反复比拟,和不同专家吟诵曲调的细致研读,选择、整理出艺术性更为丰富的旋律曲调,再根据每首作品内容设计定调、节奏型、段落构造、演唱风格等细节。
在此根本上,利用当代的和声、编曲技能与数字音频技能,结合当代人的音乐审美取向与诗歌的传唱特点进行演唱录音制作,并通过互联网推广开来。
各类努力,只为用当代的传播办法传承经典,做事社会,拉近古诗词、传统音乐与当前普通受众的间隔,将失落落的古代歌诗传统捡拾起来,传下去。

当代人吟唱古典诗词,有两方面值得特殊把稳:

第一是“古”,古典诗词的文辞与文体是经由历史沉淀的,曲调也出自古人吟唱诗词的乐谱或代代相传的吟诵调,我们必须从其产生的历史文化环境出发,准确把握古代墨客的精神天下;

第二是“新”,经典是常在常新的,我们也该当立足于当代土壤,以当代的声音艺术措辞来诠释古典诗词,实现古典与当代的精神沟通,而不是纯挚的复古。
只有沟通古典与当代,才能在歌唱中全面展现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意境。

因时期邈远、文献记录不敷,对付古人究竟是若何吟唱诗词,我们知之甚少。
再加上随着时期的发展,语音的变革,当代人吟唱诗词,显然无法百分百复原古人。
在坚持还原古人诗词吟唱乐谱的条件下,诗词吟唱的方法在坚持传统的根本上,应有所变革与发展:

一、用普通话吟唱。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仅汉语中就有许许多多的地方措辞。
用这些方言吟唱、吟诵诗词,平仄分明,节奏抑扬,很有韵味。
但这对付遍及中华文化是不利的。
而且古诗词中的语词有属于其特定时代的发音,当代汉语的语音与古汉语的语音已有很大差异,不可能在当代完备复原古汉语的发音。
以是,在实行普通话的本日,无论吟诵还是吟唱,都要倡导以普通话的办法推广。

二、体悟诗词意境。
古诗词言简义丰,吟唱诗词,首先要理解其作者和创作背景,这样有利于我们理解诗词里的情绪。
体会了诗词所要表达的情绪之后,我们就能确定吟唱的感情基调。
确定了感情的基调,我们还要咬文嚼字,从古代汉语出发,理解每一个字背后的深厚情绪内涵。
只有在情绪上贴近诗词,才能在吟唱时完美呈现。

三、语调抑扬起伏。
从古至今,吟唱、吟诵诗词都哀求吐字清晰,发音明朗,特殊是咬字归韵一贯被大家所强调。
还要特殊把稳传统诗词的格律,即“平平仄仄”抑扬交替的规律,平声长,仄声短。
汉语中一些词的古音和现在的普通话是不一样的,对诗词平仄的判断还是该当根据古音来判断。
这就须要我们多积累古代“小学”的知识。
白居易在《与元久书》中道:“音有韵,义有类。
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
”只有字正腔圆、声音张弛有度、节奏韵律抑扬起伏的吟唱,才能表示出古典诗词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