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年—770年)

人的经历决定人的品质。
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中,杜甫看到一个完备不同的大唐,那不是王维、李白、孟浩然所经历的盛世,而是一个从太平盛世转变为硝烟四起、战祸不断的浊世。

不经意间,他看到太多的生离去世别,看到累累白骨。
这些让他不忍直视,他不明白,曾经盛世的大唐,为什么会在一瞬之间倾塌?曾经歌舞升平的美好生活,为什么会溘然之间随处可见“冻去世骨”的凄凉悲惨?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期,也是一个生存困难、不断折磨民气的时期,唯有武断的意志才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17首诗带你读懂诗圣杜甫的生平

或许统统早已注定,当历史的车轮走到迁移转变点上,任谁也无法改变,但同时也造就了伟大的人物!

他从盛唐的尾巴走来,带着不可言表的义务。
只管,他不是救世主,也不是那个平定战乱的人。
但是,他却为那个不忍直视的浊世增长了无上的光彩。

睿宗先天元年(712年),河南巩县城东二里瑶湾村落的杜家出身了一名男婴,杜闲为他取名杜甫,字子美。
这是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宦世家,上可追溯到晋代镇南大将军杜预,下可追溯到中宗神龙间修文馆直学士杜审言,以是杜甫从小便过着富余的生活。

这一年,睿宗李旦做了一件震天动地的大事,他将帝位禅让给太子李隆基。
玄宗登上帝位,凭着他的远见抱负励精图治,使唐王朝如日方升。

杜甫随着唐王朝一同发展,他聪明好学,在祖父杜审言的影响下,七岁就能作诗,九岁就会写字。
他曾这样写道:

《壮游》

往昔十四五,出游文字场。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七岁的杜甫就拥有了豪壮情思,歌颂地位崇高和风致高尚的人。
自古以来都用“凤凰”来形容这类人,杜甫也不例外,他同样神往这类人。
以是在贰心中有“仕”的梦想,他渴望着有朝一日能进入朝堂,实现自己的抱负。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节选)

纨绔不饿去世,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不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尚淳。

或许这便是他的政管理想,为实现空想的社会而奋斗。
但是要想实现这个空想仅靠才思远远不足,杜甫明白这个道理,以是他选择用刻苦和努力连续书写自己的人生。
这个时候的他,人生的路才刚刚开始,不能有所懈怠。

多年往后,杜甫回顾年少光阴时曾这样写道:

《百忧集行》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杜甫用“健如黄犊”来形容少年人康健的体格,他们有着用不完的精力,仿佛从不以为累。
他回忆起小时候爬树摘梨枣的情景。
那个时候,一天能上树上千回。
而现在,一转眼就五十了,只能“坐卧”,很少直立而行,“四壁空”的生活让他无比忧闷。

这正是杜甫生平的真实写照,他晚年穷苦潦倒,唯有从前父母在世时享受过美好的青春光阴,等他渐入中年,生活的窘迫日昼夜夜折磨着他,让他不堪重负。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来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
心怀壮志的杜甫以为会一举高中,哪知他乘兴而来,却败兴而归。
严厉的科举考试给他当头一棒,仕途并不是想进就能进,它不仅须要天分,还须要运气。

这次科考让杜甫明白,那个朝堂究竟离自己迢遥。
杜甫一改以往乖乖公子的形象,将圣贤书抛诸脑后。

自此往后,杜甫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他四处漫游,过着裘马浮滑的生活,整日游山玩水,正是由于如此,有人说他是纨绔子弟,那些富人所拥有的习气都能在杜甫身上看到。
可是,又有谁明白贰心中的苦楚?又有谁能够知晓贰心中的青云之志?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漫游来到了泰山,这时的他已经从科举失落败的沮丧中走出来,一见到泰山,便被那巍峨的气势所吸引,愉快的他找不到得当的词语来形容这种仰慕之情。

天宝三年,杜甫迎来了人生的迁移转变。
在洛阳,与李白的相遇让杜甫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他们结伴共同游历齐鲁等地,一起谈诗、谈空想、谈抱负,时而辩论、时而大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那年,他们一起骑马去鲁城拜访一位叫范十的隐士。
他们一起高谈阔论,醉夜共眠,携手同行。
李白饮酒吟诗,透露着得意和自嘲,让杜甫影象深刻: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李侯有佳句,每每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幼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在回顾李白时,杜甫对李白的诗作表现出极高的钦佩,认为没有人比得上他: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对李白是崇拜的,将李白的诗赞赏到非常高的位置,那个位置无人可及,他认为李白的诗作能惊动上天入地的鬼神: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节选)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神仙。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和李白一样,杜甫对酒的喜好也到了痴的程度,他每每回顾起与李白饮酒吟诗的情景时,不禁感到李白便是那天上的神仙,因此他曾这样写道:

《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

宗之洒脱美少年,举觞白眼望上苍,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每每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然而,与李白的相遇是短暂的。
天宝四年(745年)秋,李白打算重游江东,但是杜甫决定去长安,于是他们便在充州分道扬镳,却没想到这一分别便是永久。

从那往后,他们便再也没有会面。

这段光阴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乃至超过了韶光。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二十九岁。
此时的他正醉心于山水之间,探求着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便是在这个时候,杜甫碰着了他生平的伴侣。

时任司农少卿的杨怡将千金嫁给了杜甫。
在门当户对的封建社会,这桩婚事彷佛是一种逆袭,大有跃入龙门的觉得。
杨小姐是大家闺秀,接管过良好的教诲,她与杜甫虽然和当时大多数人一样,在婚嫁前没有经历过相处,但是婚后他们的感情非常好。

妻子的原谅与理解是杜甫生命中最大的财富。
如此,杜甫有了一个家,有了一个可以思念的人和一个可以思念的地方。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喷鼻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杜甫只好从奉先逃到潼关以北的白水县。
然而,不久长安就被攻破了,杜甫只好逃往鄜州羌村落。
随即肃宗在灵武登基,杜甫独身只身从鄜州前往灵武,在途中被叛乱的军队捉住,押回了长安。

被囚禁在长安的杜甫想起了远方的妻子,他望着玉轮,愁思难耐,离去和战乱让他心坎不安,他不知未来会怎么样,只是惦记远方的妻子,将所有的思念都寄托给了玉轮。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与妻子一贯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然而无论生活多么困难,都无法磨灭他那颗诗意的心。
他们一同不雅观赏长安的玉轮,感想熏染着朗月的俏丽。
只是俏丽的月光已不再为人留下。
玉轮虽美,却无端生出了一份惆怅,他看得越久,思念就越深:远方的她此时睡了没有?是不是和自己一样在赏月。
不知不觉间“双照泪痕干”。
真希望这种痛楚早日结束,美好的团圆早日到来。

杜甫的深情在他的诗句中透露无疑,他渴望与妻子相守,然而在他四十岁之后却一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当贰心疼妻子在饥寒交迫中抚育儿女时,他写道:

《遣兴》

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

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

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

傥归免相失落,见日敢辞迟。

当他想起自己流落在外,妻子不仅没有埋怨自己,还理解他的行为时,他这样写道:

《客夜》

客睡何曾著,秋日不肯明。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正是由于无尽的思念,使杜甫明白谁才是生平的挚爱。
他生在浊世,将一颗心放在迢遥的他乡,他在哪里,哪里就有思念。

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拜访了居住在乡下的少年石友卫八处士。
但这次会面并没有改变两人的生活轨迹,一夕之后,他们便匆匆告别。

那是一个动乱的时期,虽然他们长别二十年,但是经历过沧桑巨变的他们能够短暂的相聚,也是件非常不随意马虎的事。

于是,这次会面成了杜甫生命中的一段美好光阴。

当往事涌上心头,影象的阀门便一下子被拧开。
人生究竟能有多少次相聚?每一次见面都来之不易。
然而交情的温度还未升起,便又到了离去的时候。
世事的沧桑让杜甫感想熏染到无限凄凉,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

《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嫡隔山峰,世事两茫茫。

这样的别离,杜甫在晚年还经历过一次。
代宗大历五年(766年),杜甫流落到江南一带,与同样流落失落所的老友李龟年相逢,李龟年是玄宗期间的宫廷歌唱家,他们曾频频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相见,于是杜甫怀着无比的感伤写下: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平凡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再美的梦也改变不了现实,面前所见的各类让他的内心无比凄凉。

曾经俏丽的风光点缀着两个干瘪的老人,他们都经历过盛世,如今却让人唏嘘不已。
这样的相逢,杜甫不愿再多说什么,或许他累了,只留下无限的遐思。

随着安禄山起兵,唐王朝四分五裂,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次叛乱中失落去了生命,又有多少家庭在战乱中流落失落所。

叛军一起攻进长安,原来繁华不可一世的长安城在顷刻间变得冷落零落。
辉煌不再,听凭雨打风吹去。

而经历过盛世的杜甫,看到这样的景象,内心久久不能沉着。
他不愿看到国家四分五裂,他渴望和平,因此他写下千古佳唱: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忧国忧民,心怀苍生。
在战乱中,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每到一处,他所见到的都是战役过后的荒凉。
为此他心坎不安,渴望有一天能报效国家。

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来到了成都,他在诸葛武侯祠感想熏染到诸葛武侯首创基业、挽救时局的伟大功绩,不禁肃然起敬,挥笔写下: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去世,长使英雄泪满襟。

在蜀中,杜甫终于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他居住在乡下的草堂里,结束了流落失落所的日子,他亲自垦植,种菜养花,对春雨产生了别样的感情。
当他在春天听到雨声时,内心就升起无限喜悦。
这种喜悦是战乱期间难得的情绪,于是他写道: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只管蜀中的生活令杜甫感到了久违的温暖,但是这里并不是他的家,异昼夜思念着家乡。
当他得知河南河北的叛军被打败时,内心就像插上了翅膀,渴望立即飞回和安然定的家乡。
他高兴淋漓地抒发了自己的喜悦,写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回籍。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春天已经来了,正是“回籍”的好时节,杜甫要“纵酒”回籍了,与妻儿们相伴。
他虽身在梓州,但是心早就回到了故乡。
尾联的“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四个地名既是自对偶,又是前后对偶,通过“即从”和“便下”将它们奥妙的串联起来,一“穿”一“向”,将贰心中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条归家的船带着他四处辗转,他无时不渴望着回到家乡,只管饥饿在湿冷的夜里袭来,但他一想到此时的自己正在还乡的路上,便再也不以为生活困难。

可现实总是残酷的,再倔强的意志也抵不过连日的饥饿与寒冷。
一个雨夜,他躺在船舱里,双眸看向表面连绵不断的雨,千山万水逐渐变得模糊,他知道或许他再也回不到魂牵梦绕的家乡了。

带着遗憾,他那末了一缕呼吸在扭捏的小船上消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