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讲 三级课程的大纲,课程的进度。三级课程讲到第19课,是讲字像和字像的六个要素。这六个要素分成两组,笔势和用笔。
所谓裹束,便是把笔势和用笔加起来,大圈加小圈。
《玉堂禁经》末了就裹束、笔势和用笔讲了三句话,每个一句,提醒要点。
对付笔势而言,\公众其要在权变\"大众,这是20课、21课的内容,我举了不少权变的例子。那关于用笔和裹束,《玉堂禁经》又讲了什么呢?这便是我本日要先容的内容。
一《玉堂禁经》论用笔要点
1、 《玉堂禁经》论笔要点,他是这样讲的:\公众夫用笔起止,偏旁相背,其要在蹲驭。\"大众这里有三个短句,我一个一个阐明。
1.1用笔起止
\"大众用笔起止\"大众是什么意思?\公众用笔起止\公众便是起笔和收笔,俗称小圈。一根线条的两端,必有起笔动作和收笔动作。这些动作是最随意马虎看到古人若何用笔的。
以是包世臣说:\"大众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大众历来学书法,须看真迹,看真迹就要把稳人家若何起笔和收笔。
一个笔画,拿最大略的\"大众一\"大众字来说,如果你遮去两头来研究用笔,那是看不出什么的。只有看它的两头,才知道羊毫是若何用的。
如王羲之这个\"大众一\"大众字,起笔尖锋入纸,迅即下蹲转为侧锋,以两面换的方法,取两分笔运行。
写到尾巴,顿笔回收,把笔心收直。
以是起笔是尖锋转侧锋,收笔是侧锋转尖锋。真行草书的写法,便是两个笔锋轮流转换。小圈是笔锋转换最明显、最清楚的地方。
包世臣是清代碑派的代表人物,碑派崇尚魏碑。
魏碑的笔画起止每每是方的,那些方笔只是刀刻的痕迹。于是包世臣转口说要看笔画的中段,大讲中段\"大众实而不空\公众,这样才能跟他提倡用笔\公众平铺纸上\"大众相合营。实在贰心中是知道用笔势看两头的,不要上他当。
羊毫铺成了油画笔,那小圈上笔锋的转换就没有了,两头当然没什么看头了,说看中段只是掩饰笼罩而已。
1.2偏旁向背
第二点讲讲\"大众偏旁相背\"大众。\公众向背\"大众包括两种关系,相向和相背。
相向又称相对,便是面对面;向背便是背对背。\公众偏\公众指左边,\"大众旁\"大众指右旁。
这里不是说笔墨偏旁部首,而是指旁边笔势的呼应关系。
向背关系我早就讲过,我在二级课程16课讲排点时,给大家看这三个\公众门\公众字,
褚遂良、米芾和颜真卿处理旁边两竖的走势不同,分别是相顺、相背和相对关系。
不过这两笔不是一次过写成的,中间还加有其他笔画。
一次过写出来的,如《兰亭序》\公众其\"大众字,
下面两点便是相对横排。
颜真卿《清远羽士诗》这个\"大众川\"大众字,
先写两竖用裹向左弯,然后第三笔用虿毒势向右弯,形成和前两竖相背的笔势,显然这是精心设计的。
欧阳询《三十六法》就讲到\"大众向背\公众。他说:\公众向背: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体势,不可差错。相向如'非'、'卯'、'好'、'知'、'和'之类是也;相背如'北'、'兆'、'肥'、'根'之类是也。\公众
宋代姜夔这样说:\"大众向背者,如人之顾盼、指画、相揖、相背。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大要点画之间,施设各有情理,求之古人,右军盖为独步。\公众右军便是王羲之,王羲之的字点画呼应非常好。
张怀瓘和张旭都是盛唐时人,他们的话受古人影响。
早在初唐,孙过庭已经讲过同样的话。
孙过庭说他传授教化生只讲四个字:执、使、转、用。执便是执笔,使转我们都懂了,所谓\"大众用\"大众便是\"大众点画相背\"大众。
当你会执笔,会使转,用笔时表现点画的姿态和呼应,这便是笔势,书法就成功了。
笔势之间的呼应,如果写实了便是带笔或牵丝,写虚了便是飞度。
如王羲之这个\"大众俯\"大众字,
右旁点横奋笔势,上点覆,下横仰,这是相对关系,或者叫相向。
请把稳这两笔的呼应关系若何表示的呢?便是下面一横的起笔,指向上面一点的收笔,上面一点写完往后,把笔锋从侧锋收为尖锋,这样下一笔起笔,可以顺顺当当地用到尖锋,而入纸之后,再一次转为侧锋写这个横笔。
这便是两个笔锋的转换,也便是说,大圈点画的呼应,是由一收一起两个小圈表现出来的。
1.3其要在蹲驭
这样一说,可以理解为什么《玉堂禁经》说用笔\公众其要在蹲驭\"大众了。
\"大众蹲驭\"大众是\"大众九用\"大众两个用笔动作,\公众驭\"大众是\"大众九用\"大众之三,\"大众蹲\"大众是\公众九用\公众之四。
\公众驭\公众是笔心垂直下纸,\"大众蹲\"大众是压弯笔心。\公众驭\"大众是用尖锋,\"大众蹲\"大众是用侧锋。
书法只有两种线条:
一是尖锋线,又称骨线。二是侧锋线,又称肉线。
在实际操作中,总是尖锋和侧锋交替利用的。《玉堂禁经》说的比较隐晦,用\"大众蹲驭\"大众这术语替代两个锋。所谓\"大众其要在蹲驭\"大众,指出用笔要节制两个笔锋的用法。
转头来看《玉堂禁经》这句话,现在就比较明白了:\"大众夫用笔起止,偏旁向背,其要在蹲驭。\公众所谓\"大众用笔起止\公众是点画之内,这是实写,小圈。
所谓\"大众偏旁向背\公众是组织点画之间的联系,这是大圈的功能。用口语文来说,便是点画两端的小圈以及大圈笔势之间的呼应,一起一收,根本就在于两个笔锋的更换利用。
二 《玉堂禁经》论裹束要点
《玉堂禁经》对书法三要素提点了三句话,笔势要点是\公众要在权变\"大众,用笔是\"大众要在蹲驭\公众,那裹束要点是什么呢?
他是这样说的:\"大众改置裹束,岂止于虚实展匆匆?其要归于互出。\"大众
我还是逐一阐明这三个短句。
2.1改置裹束
第一个短句是\"大众改置裹束\公众。裹束大圈加小圈,一个字写出来了,\"大众改置\公众的意思是调度位置,也便是结字。
第五课、第六课便是讲结字的,我举过一些例子,如\"大众仁\"大众字。
立人势加奋笔势,裹束起来,\"大众仁\"大众字大圈有了,小圈调锋点还没有加,但看起来已经不大敌人,右旁的\"大众二\公众字太低了,这就须要调度,也便是\"大众改置\"大众的意思。
你看这两个\公众何\公众,
取势是一样的,小圈节点有点不同,如智永这一横是顿笔收,而文征明是挫笔收。智永这一竖下面是钩,暗节点,而文征明是用了趯,明节点。但这两个结字很不同,左边的立人势有高有低,影响到终极的整体效果。
又如上次讲到\公众闻鸡起舞\"大众的\"大众起\"大众字,
这两个大圈取势也是一样的,但结字相差极大,王羲之把右旁的\"大众巳\公众当\公众尺\"大众字那样写,全体字和原来的\"大众起\"大众字相差不大。欧阳询这\公众起\公众字,本来长捺他缩短了,本来短竖却拉得非常长,彷佛要使你吃一惊。也便是说,\公众改置裹束\公众的结果可以造玉成新的字形。
颜真卿写\"大众邻居\"大众的\公众邻\"大众字,
《颜氏家庙碑》耳朵旁在左边,而《勤礼碑》搬到了右边。这不是他的发明,隶书中就有这样的写法,颜真卿只是搬用了古人改置的结果。
再如\"大众群众\"大众的\"大众群\"大众字,
欧阳询把\"大众羊\"大众写在\"大众君\"大众的下面,柳公权把\"大众羊\"大众搬到\"大众君\公众的右旁。
《阴符经》有三个\"大众故\"大众字,
个中两个写法一样。第三个\"大众故\"大众字,末了一捺故意缩短了。这样的例子非常之多,都是\"大众改置裹束\公众的手腕。
2.2岂止于虚实展匆匆?
接下来是这个短句,\"大众岂止于虚实展匆匆?\公众这里有两组意义相对的词,一是虚实,二是展匆匆。\"大众虚实展匆匆\"大众普通地说便是是非疏密。
你看这两个字,
智永比欧阳询宽博,有隶书意味。欧阳询紧密,中央收实,但欧阳询险劲猛厉,智永雍容安详。
王羲之写\"大众藏\"大众字,戈法很长,占地很宽。
智永《千字文》保持这个特点,智永有很多地方近似王羲之《兰亭》等的写法。这个字重心在左边,而右边依赖戈法占住地步。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阴符经》戈法都是长的。这些都是王羲之系统的书法家,一脉相承。
到颜真卿变法,戈法就短了,跟北魏那些民间书法的戈法差不多。
又如\"大众义\"大众字,也有一个戈法。
你看王羲之写的真书和行书两个\"大众义\公众字。切实其实就像一个舞蹈的人,身体向左,一脚向右伸出,姿态非常幽美。
智永也写出了这个特点。虞世南、张旭戈法也很长,但全体字已经放平了。没有王羲之、智永那种侧势。
到颜真卿、柳公权,头大而戈法短,意见意义大不相同了。
我幼年写柳公权很多年,中年学王。幼时的习气要改过来,就要花很大的力气,很多精力。
清人徐用锡说:\"大众大抵用笔尽之锋中,结字尽之展匆匆。\"大众\"大众展\"大众便是伸展,伸开。\公众匆匆\"大众与之相反,便是局促,挤迫。用笔要点全在用锋,而结字的重点是哪里要伸展,哪里要收紧。就裹束而言,\公众虚实展匆匆\"大众还是讲结字。
历史上的书法家,险些都临写过王羲之《兰亭序》。
这个兰字,赵孟俯临本草字头太大,构造松掉了。下面的门,取势脱轨,中间两横不是王羲之原来写法。就结字而言,同时期的俞和临本还好一点。但俞和的草字头同样旁边太疏,且过大压迫下面部分。一个字,哪里要紧缩,哪里要伸展,弄错了就不好看。
再来看一个字,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大众尽\"大众字。
这个字没有一处是放平的,动感强烈。石楯势中间一长横非常精彩,由于这个字笔划多,显得长形,这一横把旁边的空间补上了。
传为虞世南摹本,大致都可以。但太实,白位太少,常日说有黑气。
传为褚遂良摹本,这一长横僵硬,下面两短横也是,彷佛木棍,不见手腕。
赵孟俯把中间三点改为两点,这是创作不是临摹了。且高下分开,字中涌现了虚空,大忌。
2.3其要归于互出
这样就有一个结论 :\"大众其要归于互出\公众。裹束的要点,便是调节虚实展匆匆。太虚太实,太长太短都不好。不要偏于一律,\"大众互出\"大众便是各种效果都有。
好的字帖王羲之、智永要多看多临。《阴符经》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门帖。大小圈都好,希望各位多加研究。
那我们三级课程是不是讲完了?没有。筋节骨肉皮血是物质的东西,人还有精神。前面讲的都是技法,精神的东西在书法中便是心法。只有这两样加起来,才能完全地表达你的字像。下一堂课开始讲心法。
感激。
本节要点:
· 用笔\"大众其要在蹲驭\"大众。
· 裹束\"大众其要在互出\"大众。
· 《玉堂禁经》三要素的总结语。
复习思考:
· 《玉堂禁经》说:\"大众凡工书,点画体理精玄,约象扬名,究之可悟。
岂不以点如利钻镂金,画如长锥界石,仿兹用笔,坐进千里。\公众
前一句讲识势,后一句讲用笔,作者认为哪一个更主要?
· 沈尹默师长西席临《兰亭序》\公众春\公众字,哪些地方改置了?
请你评点一下总体效果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