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有幸一阅李娟教授《悠悠诗词集》两部,不禁被诗词集中的佳作而吸引,爱不释手,尤如品尝喷鼻香茗,回味之后仍有余喷鼻香。

诗集中以“春、夏、秋、冬”为导引,春从七律《初见》开始直到五绝《庚子暮春雨雪》,夏从七绝《夏夜》开始,直到五绝《夏雨》,秋从步韵宝玉七律《忆菊》到五绝《芦花》;冬从五律《惜》到七律《大寒》,455篇诗作均系作者有感而发,咏物寄情,诗情画意,文雅脱俗。

墨客以春景和春花为载体,抒发自己的情绪,墨客在七律《萦怀》中写到:“娥眉

作者七律《归途》中写道:“轻寒未解听孤枕,弱絮难遮问浦津,莫道归途寻不得,圆融本趣一痕新”。
此作给我们描述出远走外乡的游子,归乡心切,直奔渡口,但是由于韶光过于久远,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归到原来的日子,实在自己的足迹还是那么新鲜。
这样的诗作让我们想起,不管我们走到多远的地方,也不能忘却回家的路。
但是在经历人生的浮华和失落落之后,我们能否还回归初心,能否还找到回家的路,墨客的笔下忧思呈现,格局凸显。

比较诗作的大气磅礴,作者的词作更显婉约清丽。
《海棠春·春归》词中作者这样描述:“别来恍似纷飞絮,那时节,何须记取,脉脉数庭花,有梦轻如许”。
这首词层次清晰,语意蕴藉,我们不禁也沉浸在作者描述的意境中:我们相别在杨絮洒脱的晚春时节,不用记得曾经发生过什么,只要看到芬芳吐喷鼻香的院庭内的鲜花,我们就会有自己的梦想和青春。

李娟读悠悠诗词集有感

作者在《浪淘沙·惜别》中写道:“情重古今同,聚散由风,别时却已问相逢,纵使离愁遮泪眼,但指归鸿”。
此词颇有易安居士遗风,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朋侪别离时的伤感,也表露出对未来的神往,分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逢,归来的鸿雁便是顾虑的纽带,为我们通报交情与爱情。

作者在《蝶恋花·琵琶怨》中写道:“欲述心音谁解语,青衫司马鸣丝女,窃窃随风如泣诉,只把离愁著,别后朝朝幽梦数,隔窗漫剪相思雨”。
作者把白居易的《琵琶行》进一步升华,青衫司马的人生低谷与琵琶女的个人遭遇相逢到一起,如泣如诉,倍感离愁,同是天涯沉沦腐化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但是人生的偶遇注定两人有缘而无分,只能在梦中相会,只能在窗前相思。
作者对白居易和瑟琶女的心途经程进行了细腻的描述,他们人生的悲惨境遇跃然纸上。

李娟教授的诗词集,描述了人间万象,涉及到自然、交情、亲情、乡情、爱情,通过作者的笔触,我们既领会到了自然的神奇与瑰丽,觉得到情绪的激荡起伏,又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启迪与思考。

我更喜好阅读李娟教授词作。
她的词意境悠长,含义深远,正如“悠悠”之名,读完之后,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仿佛也与作者一道走进诗词所描述的意境之中。
我能理解作者是存心、用情在写每一篇诗作和词作,这些作品既是她生活经历的浓缩,也是人生感悟的升华。

作者在诗词集媒介中写道:最喜好两件事,旅行与写作,旅行是身体在路上,写作是灵魂在路上。

作为多愁善感的墨客,作者利用假期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各地留下足迹与诗词,写南写北写四季,吟月吟花吟雨雪,但在各地的游历与研学中,作者也经历了“汶川地震、武汉疫情、杭州车祸、公路遇险”等难忘的经历,末了都化险为夷,这既是老天对远行墨客的眷顾,也是作者为人师表的恩赐。

作者是大学教授,多年来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在繁忙的传授教化事情中能有此这雅好,通过诗社和微博留下洋洋洒洒近千篇诗词作品,确实让人钦佩。
期待李娟教授能连续笔耕不辍,远足不止,实现夙愿,研学大运河沿线,为大动脉礼赞,为我们留下更多的佳作。

#美韵诗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