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这首诗的题目是《怀渑池寄子瞻兄》,个中有两句是“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诗中苏辙不但表达了对兄长苏轼的惜别之情,而且还有对人生的磋商。

苏轼这次去凤翔任职,当再次途经渑池时,想起弟弟苏辙的诗歌,觉得他们二人对渑池有一份特殊的缘分,于是写了一首诗《和子由渑池怀旧》来回应。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七律勉励子由前四句一气呵成首联就是经典名句

泥上有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去世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昔日波折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诗歌题目为什么说渑池怀旧?由于他们对渑池有缘,可以说是三次相遇。
第一次是苏辙曾被安排为渑池县主簿,由于接着考中了进士没有去上任。

第二次是当初去京城赶考,苏洵他们父子三个曾在僧房里借宿,并且结识了老衲人奉闲,还在僧房墙壁题诗纪念。
而第三次便是苏轼这次去凤翔,又要途经渑池。

苏辙原诗的重点在怀旧,但是苏轼认为与渑池的这些关联纯属是一种有时。
以是他在诗歌首联里就直截了当地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人生便是一场旅行,到处奔忙,路途中充满了无常和变数,什么都是不愿定的,就像鸿雁踏在雪地上一样。
意思便是说,纵然与渑池有几次相遇,那也是一种有时。

以是颔联接着说,“泥上有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那鸿雁生平飞来飞去,路途迢遥,转眼就飞到了别处,它怎么还记得曾经在哪里留下了痕迹。

苏轼的言外之意便是劝诫苏辙,人生的旅途长远而困难,这才刚刚开始。
你不要由于渑池之事就铭心镂骨,产生伤感,而要像鸿雁那样忘却昨天,去追求来日诰日。

接着诗歌又紧扣主题,回到“渑池怀旧”上来。
“老僧已去世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老衲人奉闲已经去世,他的骨灰被人们放进了新作的佛塔。

那个僧房的墙壁也已破败不堪,再也看不到原来他们三人的题诗了。
世事无常,人生短暂,这些都是自然规律,现在只能顺其自然,不能感情用事,受到往事的束缚。

诗歌尾联“昔日波折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以再次勉励苏辙作结。
过去他们父子三人一起刻苦读书,备考赶考,路上尝尽了千辛万苦,连驴子也累跛了。

苏轼提醒苏辙,那些发奋读书赴京赶考的往事还记得吗?现在二人虽然都是进士,读书的目标已初步实现,但是不能忘了初衷,要做出一番奇迹路途还很迢遥。

总之苏轼这首和诗借雪泥鸿爪的比喻来劝诫弟弟苏辙,不要沉溺于噜苏往事,以免产生伤感情绪。
要不忘初衷,连续努力。

诗歌的创作手腕独特,墨客虽然穷究人生秘闻,但并不用极低沉,而是给人以启迪,充满了昂扬向上的力量。
特殊是诗歌的前四句,气势磅礴,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就像崔颢的黄鹤楼诗“前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一样,连用比喻和顶真,格律和对仗也来不及讲究了。
诗歌开门见山,首联便是经典名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发人寻思。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