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含义是可能自己一贯在大千天下中苦苦追寻的人或物,实际上已经在自己身边,只是自己一贯未曾留神。

本日要分享的这首诗,出自一位修行问道的尼姑,与辛弃疾的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诗名叫《悟道诗》:

《悟道诗》

作者:宋代尼姑

最美古诗词|一尼姑访遍名山大年夜川顿悟时写下一首诗道尽人生真谛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悟道诗,顾名思义便是领悟佛理、领悟道经、领悟真理等。

要说悟道诗,最有名的自然要数唐代高僧、东山法门首创者、禅宗五祖弘忍在决定将衣钵传给谁时,六祖慧能与北宗禅创始人神秀两人的悟道诗。

神秀跟随弘忍学佛多年,主见渐悟:“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慧能则是主见顿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两人不同的主见,不同的悟道诗,于是两人推上了不同的道路。

这首《悟道诗》,是一首非常小众的悟道诗,这首诗之以是小众,不仅仅是由于作者名字不可考,

而且出处也不是我们常听说的《全唐诗》《全宋词》《宋诗选》等书,

而是出自宋代罗大经创作的一部文言轶事小说《鹤林玉露》,《鹤林玉露》虽然说是轶事小说,实际上有超过一半的内容是评述前代及宋代诗文。

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已经皈依空门的尼姑趁着春季到来离开寺院去探求春天的踪迹,却一无所获,当归途中碰着一棵梅花树时,

溘然意识到春天原来就在自己身边,有种“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难”之感,尼姑一下就顿悟了,于是写下一首《悟道诗》。

尼姑的这首悟道诗不像神秀、慧能那般纯挚说理,个中带着一些少女的调皮与生动,不管从悟道还是寻春来看,都是一篇佳作。

诗的大意是:费尽了光阴探求盎然的春意,却见不到春的踪迹;脚下的芒鞋已踏遍了笼罩在山头的白云。
重返家园,将梅花拿在手指间轻转。
有时一嗅,哎!
禁不住暗笑自己——就在这面前的枝头上,春意正热闹十分。

众人通过参访禅门宗师,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消解了心灵的冲突,回到了精神的故乡。

等他们一旦归乡,才创造原来自己所苦苦寻觅的,实在本身早已具备。
归乡后的生活,山只是山,水只是水。

整日穿着芒鞋在陇头上到处寻觅,劳心费力,然而却找不到空想中的春色;无可奈何地回来,随手拿起一枝梅花,含笑闻着花喷鼻香,就在这个时候,创造面前早已是春意盎然。

这首禅诗,没有直接下禅语、说禅理,而是不落言筌,绕路说禅,以光鲜的形象阐发深刻的人生哲理。

道不远人,自性即佛,与其苦苦外觅,不如反求内心,大概就在霎光阴大彻大悟。

短短4句28字,通过外内、渐顿的强烈比拟,道出了悟道的全过程,真切生动,使所有求道者读起来都以为“于我心有戚戚焉”,不能不为之颔首印可。

第一二句“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的“尽日”是寻觅的韶光之长,“踏遍”是寻觅的空间之广。

如果把这个“春”理解为所要追求的“道”,那么这种追求可谓无时不在,无处不往。
对付“道”的追求,在凡人看来也便是对付空想境界的追求,这中间的执著与无悔让人遐想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高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去世其犹未悔”的殉道精神。

道既属于不可触摸的心灵天下,也表示在现实天下的统统色相之中。

南朝陆机的《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大约便是把“陇头”作为寻觅地点的缘故原由了,由于欣喜创造的正是陇头的梅花。
那又为什么把梅花当作盎然春意的代表呢?

“梅花喷鼻香自苦寒来”,莫非要从这嗅到的喷鼻香气中感悟出道的高尚和得道的不易?苦苦追求,勤苦不懈,但是却仍旧陷在凡人的境界之中,不是无心或者不屑去找,而是怎么找也找不到,这便是痛楚产生的根源。

外求不得,于是反思自察。
为什么是在“归来”后才创造了枝头的春色而不是出门之前就创造了呢?

转了一大圈,不是回到原地,而是回归心灵,创造自己迷失落的本性,原来真如大全、慧海宝藏不是远在天边,而是就在自己内心深处。

第三四句“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的“笑拈”,表现出一种真切的体会,是由衷的喜悦。

“嗅”字更是生动,对付“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薄暮”的梅花,不仅创造了其繁盛的花枝,更是体会到其沁人心脾的喷鼻香气。
梅花如此,春色如此,道亦如此。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段为人们所熟知的精妙言语:“古今之成大奇迹、大学问者,必经由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干瘪’,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顾,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只有经由了第一境、第二境,才顺理成章到达第三境。

西方人说“上帝在你心中”;中国的孔老夫子曾经说过“道不远人”;孟子也说“道在迩而求诸远”。
自己才是灵魂的主宰,越是外求离正路越远。

用手指月,要看的是玉轮,而不是手指,手指是路径,玉轮也不是终极的目标。
玉轮象征清净心,清净心不是天上的玉轮,而是我们心中的聪慧之光。

众人求法每每求诸于心外,在六尘――色、声、喷鼻香、味、触、法中,迷失落了真正的自我。

人们只顾着眼睛追求好看的颜色,耳朵梦想听美妙的声音,鼻子亲近芳香之气,舌头品尝美味之食,身体难离缠绵的觉得,心中执著于死活分别。

我们每个人都在凡尘俗世中追求着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但始终都找不到长久的永恒的幸福。

春天是自身生命的勃勃活气,并不是向外就能找到的。

外界的春意只是你所看到,所觉得到的,但真正的生命的春天,却在于自身的体会和觉醒。

我们无论是否意识到,实在自己一贯都在追求着一种精神的极致,却总是失落之交臂而茫然无所得。
只有在有时回顾之间,才看到窗前绿意满枝。

人的佛性只是有时地显露,霎光阴若有所悟,随即悄然,仿佛它从来都没有来过。

正如六祖慧能的《坛经》云:“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

神照本如的:“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
本来现成事,何必待斟酌?”

《竹窗随笔》载某古德诗:“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
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虚费草鞋钱。

《五灯会元》卷二载慧思、慧海语录:“道源不远,性海非遥。
但向己求,莫从他觅。
觅即不得,得亦不真。

志勤禅师在悟道后,开始接众。
一次,一个学僧问他:“若何才能出离生老病去世?”志勤回答:“青山元不动,浮云任去来!

只要自性不动,那么听凭你烦恼萦绕,我便犹如浮云自来自去,自心则一无挂碍。

是啊!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大家有座灵山塔,莫向灵山塔外修。

全诗描述主人公虽历经千辛万苦,寻春而不得,末了却又有时得到的经由,借以解释悟道的经历。

作者描述这一寻春的过程,意在解释这样一个道理:自然妙道,原在民气之上,只是人们没有创造罢了,以是,统统向外的努力都是徒然。

越是执着不放,就加倍南辕北辙。
要长于变换思维角度,这样才能体悟到个中的禅机妙理。

这不,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鸟儿却已掠过。
这种有时的顿悟很多时候只存在于内心深处,在心弦拨动的霎时,原来有些东西依然美好如初。

我们不常自知,以至于无数次错失落了枝头上那盎然的春色,错失落了心中时常洋溢的幸福。
静下心,品味梅花的芬芳,享受盎然的春意。
在每一天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细细品尝生命的滋味,让曾经错失落的无数俏丽在面前惊喜地绽放。

整首诗虽然是一首悟道诗,却没有悟道诗那种枯燥乏味、呆板的觉得,一个“嗅”字将整首诗都显得生动起来,更是将尼姑的形象详细化:她不是一个常伴青灯、刻板、不食人间烟火的尼姑,她是一个心中有花、活泼、清闲又有生活情趣的少女。

一首悟道诗写得如此富有感情,实在难能名贵,能得以千古流传,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