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诗从来不局限于一种风格,既有清新风趣的小诗,如《池上》、《问刘十九》,亦有充满讽刺和同情意味的《长恨歌》和《卖炭翁》。
在白居易浩瀚作品中,还有一首诗,名为《买花》,或许我们对这首诗并不是很熟习,但是如果仔细读之,会感想熏染到其精妙之处。这是一首充满讽刺意味的诗歌,可以说在当时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
本日我们不妨欣赏白居易的这首《买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大家迷不悟。
我们知道,中唐期间的李贺也写过一辅弼似的作品,名为《牡丹种曲》,也是充满讽刺意味。不同的是,李贺的诗歌措辞幽美而浓重,仿佛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而白居易的诗平白如话,朴实至极,更像是在讲故事。
诗的开篇便见告了我们韶光和地点。这是一个暮春时节,在帝都长安,车水马龙鼓噪不已,更主要的是,此时是牡丹花盛开的时节。
京城中有钱有势之人不惜花费重金去买牡丹花。李贺曾在《牡丹种曲》中用生动的措辞描写达官贵族们买花的情景:“走马驮金斸春草”,他们用马驮着钱去买最名贵牡丹花,可见其当时贵游们生活的奢靡程度。
在当时,牡丹花的品种不同,价格亦不同,有的牡丹枝繁叶茂,看起来娇艳至极,就这样小小的一束花,竟然要付五捆白绢的价钱。对普通百姓而言,这真是一笔巨款,但是对这些游贵们而言,却挥霍无度绝不在意。
这些牡丹花被贵族们买走后,被精心地呵护着,不仅搭上了帷幕,还筑起了竹篱护栏,逐日灌溉施肥,使得花的颜色还和以前一样鲜艳动人。
晚唐墨客李商隐在《咏史》中写道:“历览先哲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贵族们争相花重金购买牡丹花的奢侈之风在当时极为盛行,长此以往一定会形成一种奢靡的不良之风,乃至会动摇国家的根本。但是在当时,这种奢靡之风没有人认为是缺点的,而是一种值得炫耀的事情。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诗的前半部分先容了贵族们买花养花的情景,后面几句则因此一位田舍老翁的视角来表达二心坎的嗟叹。
一位老农有光阴来到买花的地方,他看到牡丹花的价格,不禁一声嗟叹:这一丛深颜色的牡丹花,其价格相称于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赋税,更何况是贫苦百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