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倚天诗文

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中近体诗的一种文体,其格律严密,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
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颔联和颈联哀求对仗。
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

它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成熟于杜甫。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评点一下古今最经典的十首七律吧!

古诗中最经典的十首七律每一句都是千古名句值得细品

Top 10 《七律·长征》

【近代】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统统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绝壁峭壁,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超越去往后个个笑逐颜开。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精品。
长征如此伟大繁芜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不雅观,个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弯曲,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Top 9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回籍。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百口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这年52岁,听闻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首领头子薛嵩、张忠志等纷纭屈膝降服佩服。
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此诗立意高远,抒发墨客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回籍快意,表现了墨客朴拙的爱国情怀,表达了墨客博大的爱国肚量胸襟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Top 8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上苍外,二程度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奔流。
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上苍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民气坎沉痛忧郁。

李白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墨客。
然而,惟独李白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所谓“面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因而,李白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相媲美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它们同为千年以来,登临怀古的双璧。

Top 7 《无题》

【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去世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景象,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去世时丝才吐完,烛炬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清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硕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逝。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一定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青鸟使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这是李商隐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是他和妻子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
构思新奇,风格瑰丽,写得缠绵悱恻,幽美动人,广为传诵。

Top 6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敷,绿杨阴里白沙堤。

绕过孤山寺以北溜达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旭日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最喜好湖东的美景令人乐不思蜀,杨柳成排,从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紧张特点。
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想熏染。
把感情寄托在景致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感情,以及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想熏染。

古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
这首诗措辞夷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是当得起这样的评价的。

Top 5 《西塞山怀古》

【唐】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间几次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到处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紧缩。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壁屈膝降服佩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次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革。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冷落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这首诗吊古抚今,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感慨,全诗寓意深广,言辞畅快。

Top 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唐】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山上的树重重遮住明晰望的视线,江流弯曲就像九转的回肠。

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这首抒怀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全诗用 “赋中之比” 的手腕,通过对面远景物的描写,托物寄兴,以 “惊风”、“密雨” 喻恶势力,意在鞭笞政敌; 以 “岭树” 重重,“江流” 回曲比了望之难和思念之苦,哀怨忧闷之情溢于言表,沉郁抑扬之感撼民气魄!

Top 3 《独不见》

【唐】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玄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这首七律,是借用了乐府古题“独不见”,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
论手腕,有反面的映照(“海燕双栖”),有正面的衬托(“木叶”、“秋夜长”),景物渲染(尾联),显得余韵无穷,多方面多角度地抒写了女主人公“思而不得见”的愁肠。

此诗虽取材于闺阁生活,措辞也未脱尽齐梁以来的浮艳习气,却显得境界广远,气势飞动,读起来给人一种“顺流直下”之感。

Top 2 《黄鹤楼》

【唐】崔颢

前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过去的神仙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瞥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面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墨客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面远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相传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面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Top 1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羽觞。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涯的树木萧萧地飘着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驰不息。

悲对秋天景色感慨万里流落常年为客,生平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颓败满心偏又停息相识愁的羽觞。

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出生之悲、烦闷不得志之苦融于凄凉的秋天景色之中,极尽沉郁抑扬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整顿。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彷佛“未尝有对”,胸腹彷佛“无意于对”。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不但“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无愧“古今七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