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爱吹口哨
后来读古诗,创造古人居然也有吹口哨的爱好。
我特殊喜好苏轼的《定风波》,这首词把苏轼的洒脱与狂傲、旷达与泰然,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那句“何妨吟啸且缓步”,听凭急雨穿林打叶,却一点不焦急,依然吹着口哨如闲庭信步,那景那人,帅呆了耶!
读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总为那句极工的对仗而醉:“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登上高山,附近清流,便有了兴致,或呼哨一声,或赋诗一首,这是何等的清高!
难怪老陶不为“五斗米”折腰,你看贰心里想的是什么啊。
魏晋文人口哨可媲美琴声
常见把“吟啸”阐明为吟诗,实在“吟”与“啸”是两个观点,“吟”是低声哼唱,“啸”便是吹口哨。古代文人吹口哨的爱好由来已久,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古人的“啸”技巧,与今人大致相同:一种是“蹙口而出声”(郑玄),一种是手指含在嘴里吹,就像现在明星演出时粉丝激动地吹出的那种。
“啸”在魏晋达到高峰。魏晋文人的啸,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自带的“乐器”,《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流连”,《陈留风尚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由此可见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的,可与琴声相和,相称幽美。
文人“啸”的爱好,一贯流传到唐代。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泰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这一声长啸,当因此手指含于口中吹出的,在空谷中划破寂静,搅动清风。
《诗经》记载女性吹口哨
到了崇尚理学的宋代,“啸”的技巧就衰微了。后世诗词中涌现的“啸”,多是表达一种不羁与狂傲的感情,未必是真啸。
故意思的是,《诗经》里涌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幽怨,发而为啸,《小雅·白华》:“啸歌伤怀,念彼硕人”,用“啸”来表达哀伤的感情。在后来的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试想,假如现在走在大街上,远见一时髦女郎袅袅婷婷走来,吹着口哨,或者忽而一声呼哨,那会是什么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