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付诚信一贯看得非常重。但是,你知道,中国人的诚信不雅观从何而来吗?便是从管仲这里开始的。汉字中有“诚”和“信”的韶光非常早,但是,真正把“诚”和“信”这两个字连成为一个观点的人是管仲。管仲之后,中国人才真正有了“诚信”的基本观点。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诚信”是管仲发明的,著作权该当给他老人家。
管仲是怎么论述诚信的呢?《管子·枢言》中说:“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翻译成为口语文便是:古代的君王很看重诚信。诚信,是联络和维系天下人的纽带。在管仲看来,诚信,不仅仅是王道,更是社会的基石。管仲的生卒年份,是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距今已经2600-2700年的样子。想象一下,2600-2700年前的管仲,就有这样的认识,放在本日也丝毫不过时。
管仲关于诚信的认识,直接启示了后来的孔子、墨子。孔子说,“民无信不立”,做人要做到“言而有信”。墨子说,”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将“朋友有信”与“君臣有义”、“长幼有序”、“夫妇有别”、“父子有亲”统称为五伦。管仲的诚信思想,在儒家的不断发扬光大之下,成为了古代中国的一种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在本日的中国,诚信的意义和代价,可以说已经是广泛的遍及和深入民气。但是,在追溯诚信的出处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想到管仲,是他及时串联起了“诚”和“信”。比较管仲的治国理政之才,作为普通人,对付诚信的意义感想熏染更深刻。当然,行胜于言。讲诚信,不能仅仅落实在口头,更要落实在行动上。大家讲诚信,国家才有希望,民族才有未来,你认为呢?

#高考作文全民写作大赛# (全国Ⅰ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