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是清代著名的字画家、文学家,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6年1月22日,享年七十三岁。
他自幼聪颖,但科举之路并不顺畅,直至乾隆元年(1736年)才中进士。

中进士后,郑板桥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政绩显著。
然而,因开仓赈济贫民、助农人胜讼而得罪了豪绅,被迫罢官回家。

除了短暂的仕途生涯外,郑板桥大部分韶光都在扬州以卖画为生。
他的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尤以画兰、竹、石著称。

郑板桥画兰以草书之撇法运之

郑板桥喜好画盆兰,也常画峤壁兰、棘刺丛兰。
他笔下的兰花,不仅形态互异,而且富有深邃的意境。

郑板桥画兰取法于明徐渭、清石涛等大写意画家,运笔秀劲洒脱,横涂竖抹而不失落章法。

他善用淡墨写兰花,浓淡相衬,洒脱雅秀。
兰叶之妙在于以焦墨挥毫,借草书中竖长撇之笔绘写,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郑板桥画兰,以草书之撇法运之,这一独特的艺术手腕,使得他的兰花画作拥有了非同一般的韵味和洒脱。

郑板桥画兰时,兰叶用焦墨挥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
这种技法使得兰叶呈现出一种洒脱不羁、俊逸多姿的姿态,仿佛融入了草书的灵动与韵律。
同时,淡墨勾出的兰花清雅可人,花心用浓墨点出,更添几分生动与立体感。

通过这种独特的技法,郑板桥不仅展现了兰花的高洁与清雅,还授予了它们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兰叶与兰花的结合,既有书法的韵味,又有绘画的美感,达到了诗字画的和谐统一。

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纯挚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
题画诗与画作相映成趣,拓展了画面的广度,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例如,《题画兰》中“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喷鼻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便借兰花表达了高人隐士的情操和孤芳自赏的品质。

郑板桥通过画兰寄托了自己的情绪与空想。
他笔下的兰花,每每成长在艰巨恶劣的环境中,却卓尔独立,散发着浓郁的喷鼻香气。
这既是对兰花高洁品质的赞颂,也是郑板桥自身坚韧不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自由情怀的写照。

郑板桥画兰的代表作品包括《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郑板桥高超的绘画技艺,也反响了他深邃的思想情绪和独特的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