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想见真风味”。
挨过“苦夏”,秋风起,蠢蠢欲动“贴秋膘”。
粗犷的北方,长风浩荡。
江南温婉,水灵灵,“水八鲜”中的多位主角于此际飘然而至。
那一口“鲜爽”,入胃,沁心脾。

秋风想见真风味

秋风撩人,绕不开“莼鲈之思”。
《晋书·张翰传》载:“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
”张翰是吴江人,吴江西北临太湖,东南有吴越分界的“分湖”(今作“汾湖”)。
张翰的墓就在分湖畔(今人考证,墓址在芦墟莘塔,1960年代中期毁)。
分湖出产“紫须蟹”,螯一大一小,作持戟冲锋状。

太湖蟹

历史掌故  莼鲈之思话美食

“秋风起,蟹脚痒。
”青背白肚黄毛金爪,那是并不迢遥的阳澄湖大闸蟹,实在太湖蟹何尝不如此?“闸”可拦截空间,却拦不住一脉相承的味之“道”。

菰,茭白也。
秋茭白经“露”滴,分外润洁。
无须多打理,茭白炒肉丝,清爽鲜嫩;炒小河虾,鲜灵得有锋芒;当年酱蒸,则别有一番乡土滋味。

茭白

莼菜

莼菜,水中荡漾的菜,叶片圆翠,田田如铜钿。
“清明”时节的莼菜新苗,如春茶,难得;“霜降”后,则如白鱼起阵,大量上市。
只要不失落机遇,秋莼菜同样适口,清纯,滑溜溜。
莼菜乃“无味之味”,调“羹”后大入味。
古人形容为“味略如鱼髓蟹脂,而轻清远胜”。

芡实,俗称鸡头米。
叶与茎多刺,采摘不易,手剥也辛劳。
“细剥小庭幽”,在古镇同里,映着“慢光阴”,你还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新剥的鸡头米,有如莲芯,又如迷你粉丸子,与菱、藕一起炒食,可谓“同气相求”;汤食或做成羹,随缘而不失落本色。

鸡头米

芋艿

中秋时节的芋艿最诱人,那些小芋头,刮去皮,个个瓷白,玲珑可爱,与青毛豆子一起煮,一青二白,糯而鲜,除了盐,真的不须要再佐以别的调料,风味本真到家。

味道沉淀,成影象,牵引乡愁,如缕不绝。
所谓的“人生贵适志”,有时,不过是急流勇退“归去来兮”。
人间烟火,调五味。

吴江水兮鲈正肥

无论蔬菜还是水产,得“季候”者为“时鲜”。
“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
”注定,那一条鲈鱼穿越千年念想,梦寐江海洄游。
“江”为吴淞江(简称“吴江”,吴江区划得名于此),又简称“淞江”(古诗词中常简作为“松江”)。
吴江乃水乡泽国,当年站立“垂虹秋色满东南”的桥头眺望,白水茫茫一片。
鲈鱼往来江海,名副实在“如鱼得水”;而捕鱼则风险陡增,需“出没风波里”。

国画 松江四鳃鲈

鲈鱼鲜美绝伦,但究竟长啥样子,众说纷纭。
缘故原由,截流改道,曾经的“江湖”不再。
甚至好事者反复渲染“松江四腮鲈”,近乎神话。
乃至张冠李戴,把“塘鳢鱼”(又称“鲈鳢鱼”)误作“四腮鲈”,而把本日上海郊区的“松江”直接挂钩为古诗词中的“松江”。
“松江四腮鲈”听说真有,托放在掌心中,一副“娃娃鱼”样子容貌。
与此比照,别称“鲈鳢”的塘鳢鱼显然酷似,不知两者是否存在分缘。
有一点可肯定,塘鳢鱼春季最肥美,油菜花开时节,一盏“塘鳢鱼炖蛋”,鲜得你掉眉毛。
塘鳢鱼的腮帮子,超级食客称之为“豆瓣”,放汤,舌尖上跳芭蕾舞,惊艳。

塘鳢鱼炖蛋

附会总有情由,但牵强终不靠谱。
鲈鱼与“鲈鳢”及所谓的“四腮鲈”明摆着不是一码事。
南宋墨客杨万里有诗《松江鲈鱼》为证:“鲈出鲈乡芦叶前,垂虹亭上不论钱。
买来玉尺如何短,铸出银梭直是圆。
白质黑章三四点,细鳞巨口一双鲜。
秋风想见真风味,只是东风已迥然。
”这诗递出实锤数把:一,鲈鱼出在吴江。
吴江别称“鲈乡”,有江南第一长桥“垂虹桥”,桥上筑“垂虹亭”。
张翰墓在芦墟,“四围春水一芦墟”,不乏“芦叶”;二,鲈鱼宝贵,秋风起一鱼难求;三,鲈鱼可以长得较大,形体特质为“白质黑章”“细鳞巨口”。

垂虹桥

本日,吴江已成功养殖“太湖花鲈”,彻底印证了古代墨客笔下的“松江鲈鱼”。
2005年出版的《太湖鱼类志》列有“中国花鲈”条款,有如是描述:“体延长而侧偏,背腹缘均圆钝”;“口大,端位,斜形,下颌长于上颌”;“体被栉鳞,排列整洁”;“常栖息于河口咸淡水区,亦游入通江湖泊内觅食。
太湖中偶有捕到”。

秋实去浮华 风情寓真味

“但爱鲈鱼美。
”清蒸鲈鱼“原生态”。
今年八月,笔者在富春江边一“田舍乐”,见到池缸中标注为“野生白鲈鱼”者。
细加不雅观察,特作如下记录:“长三十公分旁边,重一斤许。
体狭长如梭,鳞细而发光,上布圆斑。
有点像鳜鱼,细鳞巨口。
清蒸,肉质细腻、结实,极其鲜美。
”看来,这“白鲈”也便是“花鲈”,至少可看作花鲈一类。

太湖花鲈

回到吴江,再向太湖老渔民请问,得到回答,“花鲈”俗称“鲈鳜”,肉质、花斑有如鳜鱼,鳜鱼春季最肥美(有诗“桃花流水鳜鱼肥”),而鲈鱼秋季最适口。
实属恰巧,玄月中旬,七都“老镇源”酒家收得一尾太湖野生的花鲈,鱼色鲜艳,鱼体流畅,两手捧托起,其实俊秀。
此鲈鱼长四五十公分,重二斤多。
此谓“七星鲈”,“星”为鲈鱼体表的圆斑点,“七星鲈”也即“花鲈”。
至于“海鲈鱼”,那是“海鲜”了,另当别论。

“莼鲈之思”,浮游表面的是“莼鲈”,口腹之享;积淀个中的是“之思”,文化与人生。
左“鱼”右“羊”,南北呼应,天然写就一个“鲜”字。
贴秋膘也罢,打秋风也罢,均风骚。
秋实去浮华,风情寓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