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他思念幼子写的一首诗,读起来很奇怪:整首诗都在写对幼子的思念,颈联却溘然写景,让人莫名其妙。
但如果您读懂了个中的妙处,就只剩下叹服:诗圣的脑回路果真不是一样平常的大!
《忆幼子》
骥子春犹隔,莺歌暖正繁。
别离惊节换,聪慧与谁论。
涧水空山道,柴门老树村落。
忆渠愁只睡,炙背俯晴轩。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公元757年春,当时长安城被安禄山叛军盘踞,杜甫身陷长安,与妻儿分隔两地,杜甫的幼子杜宗武出生于公元754年,只有三岁。
黄莺
1、 对幼子的思念很痛楚。
首联,骥子春犹隔,莺歌暖正繁。骥子,是杜宗武的小名。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到了春天,我与幼子仍旧分隔两地;春暖花开,黄莺的歌唱声不绝于耳。
这两句写得很奥妙。
(1)墨客采取了倒叙法。
墨客先听到了黄莺的歌唱声,才想起了幼子,采取倒叙法是为了先声夺人,着重强调自己与幼子分隔两地。
可是黄莺的歌唱声,为什么能让墨客想起幼子呢?
(2)墨客采取了暗喻手腕。
黄莺动听的歌声,就像幼子牙牙学语的声音。墨客刚听到黄莺的歌声,误以为幼子在身边,结果回过神才创造,自己与幼子分隔两地。
那么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对幼子的思念,却要通过黄莺引出呢?
不但是为了追求诗歌的蕴藉性。
(3)墨客还用了反衬手腕。
黄莺动听的歌声不绝于耳,而幼子学语的声音也同样动听,可是墨客却听不到,黄莺叫得越欢快,墨客对幼子的思念就会越痛楚。
墨客通过反衬的手腕,表达出了自己对幼子的思念之苦。
您看,墨客借物写情的手腕是不是非常奥妙?“黄莺”不仅引出了墨客对幼子的思念,而且还反衬出墨客的思念之苦。
不仅如此,“黄莺”还暗示出了时令变换,我们连续读颔联。
杜甫
2、 思念之苦再次加深。
颔联,别离惊节换,聪慧与谁论。
这两句很不好理解,尤其是“惊”和“论”两个字。
(1)“惊”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把它理解为“惊异”:与幼子分别以来,时令变换太快,墨客感到很惊异。
但问题是,“惊异”只是人的瞬间反应,墨客一听到黄莺声,就该当立即感到惊异,怎么会先想起幼子,然后再惊异呢?
如果墨客真的感到“惊异”,这句话就该当放在首联来写,您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我认为,“惊”是“害怕”的意思,“别离惊节换”的意思是:墨客与幼子分别以来,害怕看到时令变换。
诗人为什么会害怕看到时令变换呢?
答案就在后一句。
(2)“论”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认为“论”指“议论、诉说”:幼子聪慧,墨客却不知道跟谁来诉说,反响出墨客的孤独。
这种理解有一个很大的漏洞:“论”不能是仄声,否则就不押韵了。
因此这里的“论”,只能理解为“伦”,是类比、匹敌的意思。
“聪慧与谁论”的意思是:幼子生来聪慧,现在可以与谁匹敌了呢?
诗人为何会有此问?
由于幼儿不仅身体长得快,而且聪明聪慧也增加得快,墨客从去年七月离家到现在,已经大半年了,而幼子肯定比以前更加聪慧。
这便是墨客害怕时令变换的缘故原由:他害怕韶光过得太快,而自己没有陪伴幼子发展,身为父母,这是人生中不可填补的遗憾。
因此,墨客看到时令变换后,对幼子的思念之苦进一步加深。
不知道这句话有没有戳中您的泪点?
大概只有体会过的人才会有共鸣,我是经历过了,以是感触特殊深。
回到诗中,墨客前两联都在写对幼子的思念之苦,按正常的行文思路,颈联该当连续写思念,或者写排解痛楚的方法。
可是,诗圣的想法怎么会与凡人一样呢?
涧水
3、撇开对幼子的思念,只写景物。
颈联,涧水空山道,柴门老树村落。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空寂无人的山道旁,涧水在悄悄地流淌;我家的柴门,坐落在长有老树的村落庄里。
您看,这两句莫名其妙,墨客明明在思念幼子,为何溘然写家乡的景物呢?
有人这样预测:大概墨客想起了以前在涧水旁、柴门口,与幼子一起玩乐的情景。
这没有任何根据,只是胡乱猜想。
墨客之以是写家乡的景物,实在是在为尾联做铺垫。
老树
4、 只能在梦中与幼子相见。
尾联,忆渠愁只睡,炙背俯晴轩。渠,他,指幼子;炙背,晒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思念幼子让人发愁,我只能期望在睡梦中与他相见;于是我在晴天俯趴在栏杆上,让太阳照着背后。
这两句意味深长,须要仔细揣摩。
(1)诗人为什么只能在睡梦中与幼子相见?
由于墨客实在太惦记幼子了,而他现在却身陷长安,无法与亲人见面,以是在睡梦中与幼子相见,是墨客的无奈之举。
(2)墨客渴望与幼子在梦中相见,可是他为何要“炙背”呢?
“炙背”,实在是用的典故,出自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后人常用“炙背”来比喻可享田农之乐。
那么杜甫为什么要“炙背”呢?
颈联已经见告我们,他的亲人此刻就在屯子,因此与亲人团圆也属于田农之乐。可见,墨客俯身炙背,是为了梦到与亲人团圆的场景。
由此可以看出,颈联之以是写家乡的景物,实在是在为梦到亲人做铺垫。
您看,墨客前两联写对幼子的思念,后两联写只能在梦中与幼子相见,表达出墨客无法与亲人团圆的痛楚,是不是很大略?
这首诗彷佛已经完备读懂了。
实在还没有。
柴门
这里还隐蔽了一个问题:田农之乐,难道只是指与亲人团圆之乐吗?
不是。
由于颈联描写的景物,还隐蔽有更深的含义。
诗人为什么要写“涧水”、“空山”、“柴门”和“老树”这四个意象?
这四个意象组合成了一幅很故意境的山村落图,用四个字概括便是:安静闲适。
渴望过上安静闲适的生活,这也是墨客俯身炙背、追求田农之乐的一个主要缘故原由。
这同时又反衬出,此刻的长安城充满动荡,无法给人安静的生活,因此墨客只能在梦中探求。
您看,墨客表面是在写对幼子思念的痛楚之情,实在是在写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痛楚,战乱不仅造成了骨肉分离,还让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墨客看不到战乱结束的希望,无奈之下,他只能寄希望于在梦中与亲人团圆,在梦中过上安宁的生活。
一样平常的墨客,能想到这些就已经很不错了。
但是杜甫不一样,他还转了一个大弯:为了做好这个白日梦,确保自己能在梦中实现欲望,因此在睡之前,他特意在心中默默念叨家乡的景物,还让太阳晒背。
多了这一层构思,墨客的感情就更加丰富,形象更加立体,这首诗也显得更加蕴藉。
您说,杜甫的脑回路够不足大?
欢迎留言。
站在墨客的角度来读诗,我是沉于古诗,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