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这些好的诗词里,记住一首好的诗词、一段佳句并不难,但是对付古诗词的学习,很主要的一件事是要影象更多的诗词佳句,怎么样来扩充数量呢?我认为也可以用上数学上的方法:举一反三。

这个方法是在我读苏轼的《和秦太虚梅花》时得到启示的。
我们都知道。
古人有很多佳作是在相互唱和的时候得到的。
比如说五代南唐时有一残句叫“竹影横梳水清浅,桂喷鼻香流动月薄暮”,到北宋时,有“梅妻鹤子”之称的林逋稍稍改动了两个字,变成“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薄暮。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销魂。
”一下子把梅花的气质风采说的妙不可言。
她的安谧妩媚、她的风致高傲瘦骨如柴、她的清清香气、她的温润情趣,活生生的驻进了心里。
在宁静的山林中得意其乐,在赏梅时吟诗作和,可谓是人生最大的乐事!

那么好了,记住了这样一句名句,是“举一”;下面就来扩展开了,如何“反三”呢?苏轼的《和秦太虚梅花》里说“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
”我们顺着是的内容往下捋一捋,“西湖处士”便是我们上段里提到的林逋,秦太虚便是秦不雅观,能够和林逋的名句相提并论的“此诗”是那首诗呢?便是秦不雅观写的《和黄法曹忆建溪梅花》,全诗如下:

海陵参军不枯槁,醉忆梅花悉绝倒。

触类旁通学古诗词读和秦太虚梅花有感

为怜一树傍寒溪,花水多情自相恼。

清泪班班知有恨,恨春相逢苦不早。

甘心结子待君来,洗雨梳风为谁好。

谁云广平心似铁,不惜珠玑与挥扫。

月没参横画角哀,暗香销尽令人老。

天分四季不相贷,孤芳转盼同衰草。

要须健步远移归,乱插繁华向晴昊。

诗中真的有能“压倒”林逋那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薄暮”的吗?我看真的是没有,秦不雅观作为苏轼很欣赏的学生,作此诗这一年,即公元1084年,苏轼是极力把秦不雅观向王安石推举利用的,就彷佛郭德纲捧红岳云鹏一样,肯定是多说好话的。
因此苏轼也为秦不雅观和诗一首《和秦太虚梅花》,你不得不佩服,姜还是老的辣,由于这里也有我非常喜好的句子:

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

东坡师长西席心已灰,为爱君诗被花恼。

多情立马待薄暮,残雪消迟月出早。

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孤山山下醉眠处,点缀裙腰纷不扫。

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

去年花开我已病,今年对花还草草。

不如风雨卷春归,整顿余喷鼻香还畀昊。

可以说,这首诗是对秦不雅观那首的阐明和完善,但是意境上却明显赶过太多。
由此也可以看出,由于被贬而意气消沉的东坡师长西席,为了抬高秦不雅观也是不遗余力了,但这并没有毁坏全诗的意境,被秦不雅观一首诗、一枝梅花就撩到了“多情”,反而更显老将出马作诗的自然。
而“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不只是写梅花高洁独处于自然中,更是墨客自身情状和品质的写照,落寞而不失落闲雅。
苏轼不愧是大手笔,诗中几处用典均藏于无形,比如“裙腰”(古代指长着青草的山腰)、“槁木去世灰”、“江上被花恼不彻”(杜甫《绝句》)、“劳人草草”(《诗经·小雅·巷伯》)、“投畀有昊”。

学习要有方法,方法靠自己去琢磨,这种举一反三式的顺藤摸瓜,把古诗文越多的联系起来,更随意马虎理解和影象,比方还可以再预测一点,诗中“十年”的意思,如果你有心去翻一下资料的话,会创造苏轼在10年前,也便是公元1074年,任杭州通判时真的也写过一首梅花词——《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不知是巧合还是故意,但也印证解释“举一反三”这种方法对付学习古诗词真的是可行和有效的: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
蹋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
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
一点微酸已著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