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外,更有一些诗句,读来似在无意中拨动你我的心弦,禁不住珠泪涟涟。
本日就分享那些最动人心的诗句,感想熏染一下诗词艺术之魅力。

一.“与君世代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如果要找千古弟兄范例,我首推苏轼苏辙哥俩。

这俩人在生活中跟实际年事正好相反,苏辙更像是哥哥,苏轼反而像是弟弟。
纵不雅观苏氏弟兄的生平,两人似有明确分工,苏轼卖力诗情画意,苏辙卖力柴米油盐。

最情真意切令读者泪目的4首古诗词哪首最打动人心

生活除了诗词,还有吃喝。
你可以“一蓑烟雨任平生”,你可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但你免不了吃喝拉撒,免不了还有一家老小须要照顾,这便是人间烟火。

苏轼将这些“凡尘俗事”险些全都交给苏辙打理,而苏辙确实给力,让苏轼免除后顾之忧,纵情于诗与远方中。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终于还是祸从天降,“乌台诗案”案发,苏轼被捕入狱。

事发之初,苏辙不顾自身安危,自京城千里奔跑报信,后又上奏志愿免终生官职保哥哥一命,未见效后又四处奔忙相救,疲于奔命之余还要照顾、抚慰好一大家子人。
这里说得很大略,但真正做起来难啊!
有弟如此,夫复何求?

苏辙逐日还要给狱中苏轼送饭,两人约定,饭菜无鱼则尚安然,饭菜若有鱼则苏轼命将尽。
一次苏辙因事请托他人送饭,忘却叮嘱,结果很巧,送的正好是鱼,苏轼大吃一惊,自认命将休矣,于是写了这首冲动民气的《狱中寄子由二首 其一》。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大雨独伤神。
与君世代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我已经词穷,唯剩无尽冲动!

二.“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兄弟情长首推苏轼、苏辙,若论好友情深,则不得不提白居易与元稹,可谓“患难真情元与白”。

白居易《梦微之》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写的便是死活之交,读来不觉泪目,且越读越不能自己。
情绪相通,谁不肯望能有个这样的朋友?

白居易写这首《梦微之》时已68岁,而老友元稹已去世9年,正是一人“漳浦老身三度病”;一鬼“咸阳草树八回秋”。
白居易是幸运的,有元稹、刘禹锡等一干好友,互赠唱答,相互鼓励,共度人生风雨;但白居易又是不幸的,眼看着好友一位接一位的去世,独自人间“雪满头”,梦中思念付青冢。

岁月带走多少风风雨雨,带不走的是那一往情深。
每当读到这句“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时,想象风华正茂两少年,经历几十年沧桑风雨后,如今,一白发孤苦之老翁,一草树青青之坟头,禁不住潸然泪下。

三.“知汝远来应故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故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吾辈之模范。
在文坛发动“古文运动”而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成为拓路先锋;他实事求是,高喊“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果断中止白居易、元稹为首的一众文人,抑李扬杜之狂妄风气,一举奠定李杜千年地位。

在政坛上,韩愈真正做到了“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他为国为民,不畏强权,坚持正义,不顾自身安危,上书年夜方冲动大方的《论佛骨表》,直言弊病,因而开罪,被贬于千里之外。

这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便是这次被贬途中,写给孙侄韩湘的。
韩愈终年56岁,他自中年就一贯体弱多病,写这首诗时韩愈虽仅52岁,但已近行将就木,带着贬谪之意走到蓝关时,家人尚未赶到,侄孙韩湘已先到达。
韩愈幼年丧父,与其哥嫂、侄子、侄孙关系密切,从此诗中也可见一斑。

这是一首饱含血泪之诗篇,当读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时,我们读懂了墨客的爱国之心和铮铮铁骨,他真正做到了“苟利国家死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当读到千古名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时,我们感想熏染到侠骨柔肠。

当读到“知汝远来应故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时,则只剩哽咽,珠泪涟涟。

四.悼亡诗词之冠

苏轼这首《江城子 卯正月二旬日夜记梦》,字字含泪。

“十年死活两茫茫,不斟酌,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悲惨。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阴阳两隔间,一场梦,一段情,一世缘,统统尽在不言中。

无需解读,每次读完都“无语泪先流”。

有些诗词,可能全篇并无着一“哭”字、“泪”字,但却字字含泪,句句断肠。
以上真正打动人心的佳构,读来情深意长,令人泪目,且读得遍数越多,感想熏染越强烈,直至情不自禁。

这可能便是诗词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