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蜀道难》原来是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李白之前的古辞,也多咏蜀地山川之险。如南朝陈著名墨客阴铿的《蜀道难》云:“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不同时期的人反复来写的同样题材,在文学批评中叫“母题”,诗文、小说、戏曲创作中每每有之。由于有了原型,就不难找到可歌可咏的话题;由于加入了新的创造,也还可以驰骋才华,藉古出新。乐府诗题就像现在的命题作文一样,每一代人都希望翻出新意来。
关于李白这首诗的主旨,古人辩论颇多,辩论的焦点在于有无寓意。唐代孟棨的《本事诗》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都记载李白初到长安会见贺知章,出示《蜀道难》,博得“谪仙”雅号的事。可见这是李白的一篇习作,大抵以驰骋文采为高,未必有什么寓意。李白年轻时多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文,以超越古人为能事。杜甫曾论李白诗说:“李侯有佳句,每每似阴铿。”从诗意来看,这是一篇送朋侪入蜀的诗歌,写于长安。同类题材的作品在李白集中还有五言律诗《送朋侪入蜀》和《剑阁赋》,可以相互印证。由于贺知章的赏识,李白名声大振,从此奠定了“诗仙”的地位,《蜀道难》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杜甫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也是指《蜀道难》这首诗而言的。毫无疑问,李白以他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天下,可以说是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
诗以惊叹发轫,未语先嗟,直抒怀怀。在极尽的夸年夜中,在叹词的前呼后拥中,实词“危”“高”得到了无以复加的渲染,给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树立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标格,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接着,墨客并没有对蜀道作静态的描摹,而是抛出了一个动态的比喻:“蜀道之难,难于上上苍!
”在没有飞机的年代,人们想游历天空,恐怕是最难的事了。李白虽然在评论辩论“蜀道难”这个传统的话题,却能推陈出新,创造出奇妙的比喻,令人为之一振。而后,墨客将笔锋一转,引出“蚕丛及鱼凫”,寻觅蜀国那古老的传说,那如梦似幻的过去,增加了蜀道的历史感和神秘色彩。由于地理环境的相对独立,古代的蜀国自成一方,与秦地交通隔绝,没有往来。物换星移,年复一年,长安西边那高高的太白峰,大概只有飞鸟偶尔穿越,进而飞掠峨眉之巅。后来,终于由壮士和美女,冲破了秦蜀之间的沉寂。大自然的造山运动本来是先于人类的,“五丁开山”只不过是神话。但一经墨客引用,就给人类对山川的开拓披上了神秘的色彩。这便是诗的措辞,墨客想当然地杜撰了自然史,创造出一个神奇的艺术天下,而忽略自然本身的逻辑。经由了一番神话般的寻根,墨客才直面现实,负责对待起“蜀道难”的问题。山的高危非目力所及,故有“六龙回日”之玄想;水之回环容或可睹,故有“冲波逆折”之细状。“黄鹤”两句,是用反衬的写法来写“蜀道难”:“黄鹤”善飞,却为之垂翼而“不得过”;“猿猱”善攀,却为之敛容而“欲度愁”,这就生动地暗示出行人入蜀的困难。“青泥”以下几句,才正式写到了人类的“履历”。“百步九折”写出路途的困难,“扪参历井”道出山的高危,“以手抚膺坐长叹”则是人们范例的无可奈何情态。诗至此,才模糊约约地透露出送别的话题。
原来,墨客在第一段中极力渲染“蜀道难”,并非故作惊人之笔,而是出于对朋侪的关怀。在亲切地讯问朋侪“何时还”之后,墨客又旧话重题,再议“蜀道难”。这一段与第一段比较,描写的角度有所不同:第一段紧张是虚写,把自然力加以“神化”;这一段则是实写,更贴近了游人的实际。鸟是悲鸟,树是古木,这气氛令人胆寒。仿佛飞鸟也缺少安全感,雌雄相依,不敢失落伴。又怎忍,月夜惨淡,空山寂寥,子规声断!
歌咏至此,墨客又迫不及待地从这悲怆的情境中解脱出来,再一次高呼“蜀道之难,难于上上苍”,还不忘了追加一句“使人听此凋朱颜”!
继而,又以四个整洁的七言句,再写山之高危,壁之险绝,水之湍急咆哮,再一次强调山高路险,又一次高呼“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阅读 鉴 赏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以下,墨客对朋侪连续施以生理战,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打破”。如果说高山还可以绕过,绝壁还可以躲开,那么蜀中要塞剑阁又怎么能回避呢?它绵延三十多里,群峰如剑,两山如门,形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至此,墨客在诸多险情报告中,又引进了人的成分,增加了对可能涌现的恶劣社会环境的预警。“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两句,化用了西晋左思《蜀都赋》中“一人守隘,万夫莫向”的句子,还有西晋张载《剑阁铭》中“一人荷戟,万夫趑趄”的句子;“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两句化用了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句子。墨客在这里借古说今,暗寓了蜀道之难自古而然的意思。“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四个短句,骇人听闻,迷离恍惚,亦实亦虚,亦虚亦实,令人捉摸不定,让人不寒而栗,而总归为“凶险”二字。诗的结尾,重申“不如早还家”的老调儿,重言“蜀道之难,难于上上苍”,以“侧身西望长咨嗟”的感叹作结,可谓“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二、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主旨?
关于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一、为忧虑房琯、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二、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集作分类补注的元人肖士;三、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四、“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和顾炎武《日知录》为代表。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符,或于韶光不对,都很难成立。以是我们以第四种说法为根本,认为本诗的主题是“送朋侪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纵不雅观全诗,叙议结合,多扣诗题,看不出有什么言外之旨。如果说除了担心朋侪旅途艰险之外还有什么寓意的话,也不过是笼而统之地为朋侪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到忧虑,这个中还掺杂了蕴藉而执著的惜别之情。当然,也不能否认这个中有以蜀道喻世途困难,功业难成的意思,不过要理解成处处有深意,就难免不免牵强附会了。
2.如何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蜀道难》作为李白的成名作,其造诣紧张在于艺术方面。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回去过。可见《蜀道难》纯系想象之辞,不过是借送朋侪入蜀,展开想象的翅膀,作了一番仙游入地的艺术之旅。想象之丰富,比喻之奇特,笔法之夸年夜扬厉,韵律之流转富丽,该当是本诗紧张的艺术特色。古人也是多从这些方面来解读此诗的,如北宋欧阳修《太白戏圣俞》诗云:“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上苍,李白落笔生云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李白诗说:“太白七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可及。”
3.如何理解“西去”与“西望”?
巴蜀在秦陕的南面,本诗如何说“问君西游何时还”,如何说“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当时的习气说法。从长安入蜀,先要西行一段,然后南折。古人宏不雅观的地理不雅观念比较淡薄,故而形成了这样的表达习气。唐诗中写由长安入蜀而称“西去”的比比皆是,而称唐玄宗亡命到蜀也称为“西巡”“西幸”或“西迁”。
4.如何理解“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教材中的注释是一种阐明,即“守关的将领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乱者”,这样,把“狼与豺”理解为“比喻叛乱的人”,而“化为狼与豺”的便是指守关的将领了,这样理解比较弯曲隐晦。另一种阐明是,“狼与豺”比喻异类,“化为狼与豺”是指去世亡,即不复为人之意,其主语是“朋侪”。这种理解比较直接。
5.如何理解“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几句诗的诗意?
这几句诗紧张是用夸年夜的手腕极写蜀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险恶,奉劝朋侪不可以久居,不是实指。诗歌的措辞本来就有不惊人不敷以为美的特点,杜甫就说过“语不惊人去世不休”,他有些记山野景物的诗也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如“前有毒蛇后猛虎”(《发阆中》),“空荒咆熊罴,乳兽待人肉”(《课伐木》),“人虎半相居,相伤终两存”(《客居》)等。
关于练习
一 朗读并背诵这首诗,说说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上苍”,这句话对诗意的迁移转变和抒怀的变革有什么浸染?
设题意图: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其余,让学生捉住关键语句,节制这首诗篇章构造、内容转换和韵律变革的一些规律。
参考答案:
这是一首乐府诗,虽然没有了音律可依,但却自成一格,具有歌行体的特点,即音韵流畅激扬,节奏回环往来来往,情绪逐次升华。“蜀道之难,难于上上苍”,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迁移转变和抒怀变革的标志。它在第一段涌现,像晴天霹雳震荡民气,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笔墨;在第二段涌现,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涌现,圆满收场,再三存问,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怀、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二 与李白同时期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奇之又奇”,试以第一段为例,说说墨客展开了哪些艺术想象,奇在何处。
设题意图:通过对本诗第一段的赏析,让学生体会这首诗想象丰富奇特的特点。
参考答案:
在第一段中,墨客展开的艺术想象有对蜀王开国的遥想,有对“五丁开山”的阐述,有对蜀道山高水急的描述。墨客长于借助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展开想象,给“蜀道难”的命题增长了神秘色彩;还利用了夸年夜的手腕,浮夸险情,令人触目惊心;此外,还用飞鸟猿猱来做陪衬,写它们的无计可施,来反衬人行的困难。由于想象丰富和写法独特,就创造出了一个“奇之又奇”的艺术天下。
三 这是一首乐府古诗,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其他是非句,参差错落,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试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并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
设题意图:让学生给不同的诗句划分节奏,体会这首诗的音律美,同时稽核背诵语气的准确性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噫吁嚱,危乎/高哉!
2.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4.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5.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6.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四 唐代孟棨《本事诗》载:“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回,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试发挥遐想和想象,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设题意图:阅读这则小故事,理解一下李白的逸事,增强读诗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改写练习,提高学生文言与口语的措辞转换能力。
参考答案:略。
提示:首先要读懂原文。以下阐明可供参考:
自蜀至京师:这是笼统的说法,李白出蜀后并未直接到京师。
逆旅:即旅店。
贺监知章:即贺知章,字季真,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因官至秘书监,故称贺监。
未竟:没完。
金龟:一种随身佩带的金质龟样饰物。
期不间日:会面不隔天,即每天见面。
称誉光赫:指李白因此声名显赫。
传授教化建议
一、参考“有关资料”部分的作者先容,结合初中学过的李白诗歌,对墨客的生平和创作做一个简要的概括,理解墨客的个性及创作风格,为阅读诗歌作准备。
二、勾引学生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在此根本上熟读成诵,并及时纠正学生在诵读中断句和语气上的缺点。结合练习第一、三题,提醒学生体味这首诗的韵律美,可划出韵脚及一些随意马虎破读(读错)句子的节拍。
三、参考“课文研讨”部分的剖析及“有关资料”部分的鉴赏文章,结合练习第二题,勾引学生品味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把稳要让学生结合详细的诗句来谈,不能泛泛而论。进而可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谈论,不哀求不雅观点同等,但也不能一味地鼓励“求异思维”,对过于偏颇的论析可通过辩驳的方法去粗取精,以期最大限度地靠近诗歌的本意。
四、全体传授教化过程要发挥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想象力,勾引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比如旅游、交游)和读书履历来理解诗歌,这样才会对诗歌有细腻的感想熏染和深刻的体会,进而产生情绪上的共鸣。
有关资料
一、作者先容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他就出身在中亚的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亲搬家绵州的彰明县(今四川江油)清廉乡。从李白自叙青年时期的阔绰生活看来,他的家庭可能原是一个富商。幼年时,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的文化教诲,在青年时曾靠近过戴天山的羽士和纵横家赵蕤,也受过儒家的影响,思想比较繁芜。但总的说来,受纵横家及道家的思想影响较深。这些思想支配着他的生活,使他沿着一条传奇式的生活道路,度过了自己光彩而又坎坷的生平。
25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上安州裴长史籍》)。后来寓居安陆。往后的十年间,又北上太原,西入长安,东至鲁郡,结识了不少名人,写了不少诗文。据传他初到长安时,贺知章一见,惊叹为“谪神仙”,称其诗可“泣鬼神”,因而誉满京师。天宝元年(742),因玉真公主等的荐举,被召入京,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分外礼遇。不过翰林毕竟是个号称“清秘”而不预实权的职位。市价玄宗后期,垂老而昏聩的玄宗,不过利用李白的敏捷诗才,为他写点行乐词章,并不加以重用。在李白看来,这仍是和“倡优同畜”,他一向所抱“首相天下”的欲望,当然无法实现。他既不安于充当侍臣,又受到同寅中人的谗毁,仅在宫廷里待了不到两年,便被“赐金放还”。在这一期间里,由于靠近了帝王权贵,不雅观察到宫廷生活的底细及上层统治集团的荒淫腐烂,使李白对现实有了复苏的认识。他的一些鞭笞现实的诗篇,大都产生于这个期间。
离长安往后,李白便长期过着流落流浪的生活,足迹遍及梁宋、齐鲁、幽冀,并多次来回于东越、金陵、宣城。安史乱后,他本想隐居庐山,却被永王璘约请参加了幕府。至德二年(757),永王违背肃宗的命令东巡,被肃宗击败。李白受牵连坐罪,长流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还。61岁时,李光弼东镇临淮,李白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去世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
唐代开国后的一百多年,由于统一安定,公民得以休养生息,生产力大有发展。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加强统治,也大力选拔人才,进入官僚机构。因而一样平常士大夫有进身的路子,这使他们对自己对社会都抱着积极乐不雅观的态度。和李白年辈附近的墨客如岑参、高适、杜甫、李颀等都在作品中表现了不同程度的发达向上的精神。而在李白诗里,这种精神表露得更为昂扬、充足。他生平到处奔忙,希望“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几次再三表示“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并断然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这种积极、奋发的精神,起着勉励人们向上的浸染。
虽然自隋以来所实施的科举制度,为下层士大夫开放了做官之路,但是李白所走的却是其余一种道路。他既倾慕张良的从赤松子游又为帝王师,也惊叹鲁仲连的谈笑却秦军,欣赏郦食其的片言下齐城。李白曾因玄门关系得入翰林,可惜没有任何机会,使他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直到在永王幕下时,还抱着“为君谈笑静胡沙”的抱负,希望在政治上创造奇迹。然而,李白究竟是一个伟大的墨客,而不是一位政治家,他的空想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李白不仅始终如一地对政治关心,对当时的政局也很敏感。他对开元、天宝年间粉饰在繁荣外衣下的政治危急是有认识的,并曾对玄宗的荒诞思想和乖谬方法,予以无情的批驳。如《古风》(“秦王扫六合”)是讽刺玄宗信神求仙,《远别离》是警告玄宗,奸臣专权将为祸乱之阶,《古风》(“胡关饶风沙”和“代马不思越”),则是对玄宗的轻启边衅、虐害武臣的愤惋。至于外戚、宦官、佞幸之臣的骄横暴乱,李白更是十分痛恨。如《古风》(“大车扬风尘”)等诗,直斥“中贵”和“斗鸡者”,给他们以严厉的批驳和戳穿。特殊在天宝后期,当朝野惊传安禄山的叛乱阴谋时,李白曾“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深入幽燕,一窥虚实。然而,“欲献济时策,此心谁见明”!
他在北上及回程的诗中,都曾沉痛地诉说自己的忧愤之情。安史乱后,他更是关怀国事,如说:“抚剑夜吟啸,年夜志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其二)又说:“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对国家的危亡,公民的灾害,表示了深切的忧虑。
李白对泥古而不通今、虚伪而迂腐的儒者是十分厌恶的,曾写诗嘲笑他们,讽刺他们,并明白表示,自己和这些儒生绝非同道;对汉以来奉以为正宗的儒家的礼教,极为歧视、鄙视;对孔孟思想带给人们的精神束缚,给予有力的反击。
李白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曾以豪迈的情怀,旷达的诗句,赞颂我国的壮丽河山。奔驰咆哮的黄河,波折险阻的蜀道,落自九天的瀑布,无不给以汪洋恣肆的描述,再现大自然雄伟的形象。他曾凭借想象,描写幻梦中的天姥山,展现了雄奇瑰丽的神仙天下,表现了他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有时写月,写山,又极为宁静安谧,表现了一种宁静而富哲理的情思。这些诗为人们所传诵所保重,不仅使山河生色,也使人们的精神得到了传染与熏陶。
李白生平浪迹于封建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中间,跟劳动人民比较隔膜。但当他有时打仗到劳动人民时,对劳动人民高尚淳厚的风致,表示了自己由衷的敬爱和惊叹。这从本书所选的《宿五松山荀媪家》等诗可以看出。
他还以不同的笔调,塑造了各种类型的妇女形象,倾诉了她们的欲望和梦想,咏叹了她们美好、纯洁的情绪。对那些在封建社会受压抑被危害的贩子妇、征人妇等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天才横溢的李白在创作上却是一个十分刻苦向古人学习的墨客。他的文集中至今还保留着模拟古人的诗、赋。他推崇《风》《雅》,赞颂建安,在他的诗歌里可以找到类似各代诗风的作品,特殊是对乐府民歌的学习,最为明显。正是由于他继续了我国古代诗歌自《诗经》《楚辞》以至六朝诗歌的精良传统,产生了他自己的“想落天外”“横被六合”的诗歌。在他的诗集中,乐府诗约占四分之一,汲取了古乐府的健爽、朴拙、明朗的特色,又能领悟他自己豪迈不羁的性情,从而形成了李白歌行所特有的洒脱、旷达、雄奇、壮丽的艺术风格。如《蜀道难》《梁甫吟》等,都写得感情旷达,变革莫测,已完备摆脱古乐府的羁绊,可以看出李白推陈出新的创造力。
李白也是五七言绝句的圣手。五绝蕴藉、深远,只有王维可以比较;七绝则韵味醇美,音节和谐流畅,感情真率,措辞生动,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标举的“净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标准,和王昌龄的七绝,被评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他是继屈原而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墨客。他驰骋想象,利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情绪注入到所描写的工具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随意率性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天下,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烦闷与不平。他反攻封建社会的魑魅丑怪,淋漓尽致,真所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诗歌中的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鼓舞着人们,引发着人们,是我国公民精神财富中最可宝贵的宝贝。
古人编注的李白诗文集中,以清王琦所注《李太白诗集注》较为详备。
(选自《唐诗选》,公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二、有关评述
1.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间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七)
2.《蜀道难》自是古曲,梁、陈作者,止言其险,而不及其他。白则兼采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等语用之,为恃险盘据与羁留佐逆者著戒。惟其海说道理,故苞括大,而有合乐府讽世立教素心,若第取一时一人事实之,反失落之细而不敷味矣。(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一)
3.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涂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
4.(太白)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任华、卢仝辈仿之,适得其怪耳,太白所以为仙才也。(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语)
5.五言选体及七言歌行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其歌行之妙,咏之使人飘扬欲仙。……太白笔力变革,极于歌行。(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三、李白《送朋侪入蜀》诗
见说蚕丛路,波折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四、李白《剑阁赋》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上苍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彭湃而惊雷。
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嗟叹。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
五、《蜀道难》赏析(阎昭典)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述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怀。
墨客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捉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革,“蜀道之难,难于上上苍”的咏叹反复涌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由于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崇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墨客以夸年夜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超出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弯曲回旋的河川。墨客不但把夸年夜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墨客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腕层层映衬,下面再详细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峭壁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墨客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困难景况和畏惧生理,捕捉了在岭上弯曲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色,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彷佛写到了极处。但墨客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落色,更觉蜀道之难。墨客借景抒怀,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不雅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陪衬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紧张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墨客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彷佛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峭壁、转石,合营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面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雷霆万钧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切实其实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触目惊心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末了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阵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盘据称王者不乏其人。墨客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当心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戳穿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怀。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急,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墨客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革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嵬峨、波折的面貌,描述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以是描述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墨客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不雅观赏,而是激情亲切地惊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空想感想熏染。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授予了墨客的情绪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墨客长于把想象、夸年夜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怀。言山之嵬峨,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去世,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墨客“驰走风云,反攻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墨客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软弱。李白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是非不齐,形成极为旷达的措辞风格。诗的用韵,也打破了梁陈时期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持续三换韵脚,极尽变革之能事。以是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本篇,古人有各类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响了墨客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