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南京,除了欣赏南京的俏丽风景,感想熏染南京的城市生活,也不由兴起怀古之思,想起历史上那些与南京有关的古诗词。
我是真拍浮的猫,一个喜好旅游的读书人。关注我,一起来欣赏3首咏叹南京的佳构诗词,流传千年,惊艳众人心。
第1首,《南朝》: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墨客李商隐。南京是六朝古都,可以感叹的历史实在太多。而南朝的宋齐梁陈,都把首都放在南京,无怪乎大家都说南京是有“王气”的。
李商隐这首诗开篇先说南京地理位置好,有长江天险,有王气笼罩。然而后两句却来了一个超级大迁移转变。
前两句可以说大夸特夸,而“休夸”两字,乃是从历史履历中得到的领悟,直接是一种“自我否定”,否定着前两句中金陵作为首都的“骄傲”。
“徐妃半面妆”,典故出自《南史·梁元帝徐妃传》:“妃无容质,不施礼。帝 二三年一入房。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
南朝灭亡了,半面妆却流传下来。唐朝的李商隐已经见不到南朝的繁华了,却见到了让梁元帝勃然大怒的半面妆,是日然让李商隐感叹连连。
梁元帝看到妃子半面,都气得弗成。然而,梁朝只有半壁江山,没有规复中原,梁元帝却是心安理得,仿佛天经地义一样平常。这是何等的讽刺!
李商隐用“徐妃半面妆”的典故,讽刺了南朝骄奢淫逸,偷安半壁江山,毫无帝王之志。
换言之,前两句所谓“王气”,正好乃是对南朝期间南京的一种“侮辱”:“这算什么狗屁王气?这都是什么狗屁王朝?真是让人作呕啊。”
这首诗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一扬一抑中,嘲讽了南朝帝王的目光短浅、胸无大志,表达了李商隐对付历史的追问和对付唐代现状的担忧。
日薄西山的大唐王朝,是不是在重蹈南朝的覆辙呢?夕阳无限好,只是近薄暮。难怪李商隐会有这样的感触了。
顺便提一下,这首《南朝》可以与李商隐的另一首诗《北齐·其一》相互参看:“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南朝如此胸无大志,北朝同样荒诞不堪,身为后人的李商隐忍不住大发感叹。而我们当代人再次核阅这些诗词,实在对付南京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南京现在的欣欣向荣、繁盛茂盛,比拟南京历史上的繁华与衰落,正可以见出历史的变迁:“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第2首,《游东田》: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北朝墨客谢朓。谢朓是李白特殊崇拜的墨客,也便是“中间小谢又清发”的“小谢”。
诗歌发展到了谢朓手里,变得更多抒发朴拙的思想感情,玄言诗的影响已被肃清殆尽。
我们来看这首《游东田》,东田是南京当时有名的游览胜地。
齐武帝的儿子文惠太子非常喜好东田的景致,特在此设立楼馆,并常常到这一带嬉戏。谢朓在南京时也常常到东田去游览。
我们当代人到旅游景点游览,一样平常便是说:“哇塞,风景太俊秀了。”要不然便是大发牢骚:“我的老天呀,人头密密麻麻,人挤人,无语去世,早知道不在假期出来玩了。”
说实话,很多人来旅游看风景也便是凑个热闹,拍个照片,发个朋友圈。而谢朓发朋友圈的样子就显得比较高等了。
先来一句“携手共行乐”,妙哉,然后来一句“随山望菌阁”,爬山都显得特殊有范。
尤其是接下来四句,写景真是妙绝。,“阡阡”、“漠漠”两个叠音词将树木的葱茏和云烟的氤氲表现得非常生动。
我胡乱猜想,后来的山水墨客王维,写下“水田漠漠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名句,是不是也受到“生烟纷漠漠”的影响呢?
而谢朓的目光又放在了鱼戏莲叶与鸟飞落花之上,两句将鱼、荷、鸟、花结合起来写,以实写虚,由动而静,当真妙不可言。
末了两句说,美酒没有美景喷鼻香,这样的旅游总结真是太牛了,直接把南京东田当年的美写得淋漓尽致,令人生入迷往之情啊。
第3首,《晚出新亭》: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北朝期间的墨客阴铿。杜甫十分喜好阴铿,他曾经夸奖李白说:“李侯有佳句,每每似阴铿。”
杜甫把李白比喻成阴铿,足以解释他对付阴铿的喜好。其余杜甫在《解闷十二首》里也说自己:“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存心。”可见,阴铿对付杜甫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来看阴铿这首《晚出新亭》,新亭同样是六朝期间南京著名的游览景点。东晋期间就有“新亭对泣”的典故:“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阴铿来到新亭,心情却并不那么美好,相反他有着无数的“离悲”。但他抒发感情,却是气势非凡,与小儿女的愁绪别有不同。
“大江一浩荡”的开篇,直接奠定了这首诗悲哀中孕育大美的基调,可以成为壮美,恰可以与谢朓的名句“大江流昼夜,客心悲未央”相互参看。
而阴铿心情如此,眼中景致也变得有些伤感,壮美之等分明存着失落落:“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这几句单独拎出来,也是超级经典的写景与抒怀结合的典范。景致与人的感情,彻底浑融,授予了诗句更多的生命力,也让后人得以共鸣。
结尾“归途”与开篇的“离悲”遥相呼应,在构造上做到了浑圆完全,相称非凡。此诗措辞洗练,写景抒怀,皆出于自然,令人很随意马虎就记在心里。
朋友们,你们还知道和南京有关的对联诗词呢?欢迎留言哦。在娱乐化的大背景下,我每天写传统文化类的文章很不随意马虎,也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多多收藏和分享我的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