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你知道吗?在每年的清明之前,还有个名为“寒食”的节日。
寒食节也叫“冷节”,由于一度被定于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春分后十五日,以是别号“百五节”。

顾名思义,寒食这天要禁烟火,吃冷食。
古人生火非常麻烦,以是一样平常人家终年都不会熄灭火种。
但在每年万物萌生的早春时分,古人会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禁火”。
禁火的韶光,文献中有三日、五日、七日平分歧记载。
“此时寒食无烟火,花柳苍苍月欲来”,说的便是寒食节熄灭旧火,夜晚无灯烛,等待月光来照亮的场景。
然后人们会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出发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还有一个更广为流传的故事。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春秋期间,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19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旁边、不离不弃,乃至“割股啖君”。
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
但介之推并不居功求禄,他见文公把自己忘了,便偕其母隐于介休绵山。
其后有人替介之推叫屈,悬诗宫门以讽文公。
文公意识到自己之错和介之推之贤,且知他是孝子,为逼其出山,于是令人在绵山纵火,结果导致介之推母子持志被焚。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敕令在介子推去世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前工资什么在阳春三月过冷节

位于山西省晋中地区灵石县境内的张蒿村落的介子推庙

最初的寒食节韶光很长,汉朝时有些地方乃至要禁火一个月,但久食冷食不利于生活生产,遭到百姓反对,后来逐渐缩短。

从南北朝开始,寒食节开始从单一的禁火寒食向娱乐化方向演化。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禁火三日、饴糖大麦粥、雕画鸡蛋、斗鸡卵、蹴鞠、拔河、秋千……”这些是南朝梁时在荆楚地区盛行的节俗。

到了隋唐,寒食节活动项目与遍及范围空前极盛,险些可以称之为汉民族的春日运动会。
因寒食节活动内容多,节令韶光又与清明靠近,再加上上巳节,这一期间的寒食节俨然是个“小长假”。
据《唐会要》,在大历十二年仲春十五日,朝廷有命令:“自今往后,寒食同清明,休假五日。
”到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

逐渐地,寒食节和清明节领悟到一起,不再以单独的节日形式涌现。
即便如此,“寒食”却没有因此消逝,依旧生动在文人墨客的诗词之中。
“庭院轻寒新雨过,江城寒食野花飞”,“火冷烟青寒食过,家家门巷扫桐花”“梨花小雨尝新酒,寒食家家起暮烟”……在古人的笔下,寒食节在怀古的同时还带着春天的气息。
寒食与清明,也处在“你中有我”的期间,如过清明即开的牡丹花名品“满园春”,就被人们称作“寒食牡丹”。

晚唐、宋代往后,禁火食冷之俗开始由盛转衰,元代时几近消亡,被祭祖、踏青等习俗取代。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
我们现在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也在清明前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