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习中国传统绘画的朋友们都知道,中国画讲求意境,人物、山水、花鸟都更追求内在的神似。不过也有例外,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亭台楼阁和宫殿全都横平竖直,彷佛「写实」的身分多于「写意」。这种画专门有一个名字,叫做「界画」,我们本日讲讲它们的故事。
界画因此亭台楼阁、桥梁、舟车为主题的国画种类,由于其作画过程中要利用界尺引线以达到「横平竖直」的效果,故称「界画」。我们很多人对这个名字都很陌生,但它曾经却极为繁荣,在宋徽宗的《宣和画谱》中,它仅次于道释、人物,位列第三。光耀古今的《清明上河图》便是界画的代表作,而作者张择端更是名副实在的界画大师。
界画最早涌如今魏晋南北朝期间,只管当时的政局动荡不安,文化却非常繁荣,界画在此时险些与人物画同步发展。从绘画技法来说,这时的笔触还略显稚嫩,当时的代表作首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南朝梁元帝萧绎在他的论著《山水松石格》中提出的「人、建筑和山水环境三者和谐统一」的理论对隋唐期间的界画有着深远影响。
到了隋唐,天下大统,大兴土木,于是画建筑的界画也就变多了。界画在这时开始分开魏晋的稚拙,真正意义上的界画此时才算发展成熟。唐朝著名大画家阎立本也善于界画,他的界画基本上是可以照着直接动工的水平,因此他本人也担当过大型国家土木工程的总设计师。他著名的《步辇图》中,不起眼的步辇用的便是界画的手腕。
在「重文轻武」的宋朝,文化领域的各个分支都纷纭登上顶峰,迎来黄金时期,界画也是如此。当时的画院将界画列为必考科目,著名画家郭忠恕的界画被尊为「一时之绝」。他的代表作《明皇避暑宫图》将宋代建筑的清雅柔逸表示得淋漓尽致。宋朝工匠们乃至直接用界画当做施工图纸,而古代建筑从业者也将设计绘本称为「界画」。
到了元朝,建筑的奢华更多的表示在细节上,界画也逐渐转向风雅化的风格。元朝界画在宋朝的根本上,又仿效了唐朝的白描,呈现出极具特色的「白描界画」。元朝界画的代表人物首推王振鹏,他为了打破界画的刻板刻画,表示建筑的空间和构造,他乃至连界尺都不用了,用纯手工画出笔墨的变革。
明清之际,「文人画」的兴起让界画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当时的画家们不求写实,而用大略几笔勾勒而成,不再费力雕琢,人们也皆以此为标准,认为这样才有所谓「文人气息」。实在顾恺之早就预言过界画的衰落:「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界画的「去世板」成为它的「硬伤」,但就像万事万物一样,如果做到极致,还是自有一番妙趣的。明朝的仇英在名画《汉宫春晓图》中的梁柱、窗棂、栏杆、台阶等细节全都直来直去,看似毫无想象力,然而个中的直线、比例、构造都堪比电脑软件画出来的。原来画本身是没什么高低贵贱的,决定作品高下的只有画家本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