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宋仁宗目送“不适宜”后宫的心爱之人陈熙春的呢喃。
困于原地,亦是他生平写照。

清平乐陈熙春剧照

不是当下炙手可热的“爽文”套路,《清平乐》的节奏舒缓乃至温吞,不同于其他帝王传记,有金戈铁马的疆场、风云诡谲的朝堂、暗潮彭湃的宫闱、尔虞我诈的谋划。

《清平乐》中的帝后都充满了现实的决议和权衡,夹杂着天下与私情的博弈。
然后再在自我约束与群臣压力下选择妥协,生平都囚困在这样的博弈之中。

清平乐下世不做笼中鸟

清平乐剧照

“为人君,止于仁”,宋仁宗为帝一世,求仁得仁。

十三岁登基,从那时候开始“忍”就成了他逃不开的宿命。

太后刘氏以为郭氏好,他只得放弃自己心爱的女子,娶郭氏为妻,而所谓的好,无非是为朝纲、为天下。

天子爱蜜饯,民间纷纭效仿,蜜饯水涨船高,梁家反却是以家破人亡。
几年后赵祯得知此事深深自责。

朝臣曾对赵祯说,“君主持最高权柄,一言可福万民,一言可祸四海,若君王不仁,不以万民之苦自苦,自可肆意独断、任性而为”,以是王曾说,君王须懂得“怕”、须懂得“忍”。

清平乐宋仁宗剧照

由于要“忍”,以是宋仁宗不能任性爱人,由于要“忍”,宋仁宗只得割舍爱女。
由于要“忍”,以是费尽心思废后的结果却是又一次妥协——“为天下”娶了第二位皇后。
他生平对曹皇后的疏离,大概是他对规矩、礼数唯一的宣泄出口了吧。

清平乐赵徽柔剧照

他是个仁君,为此,他甘心给自己带上枷锁,不肯出“困局”一步。
送走的陈熙春大抵也带走了心里那个渴望大山大河的自己。

“半生疏离,一世心腹,与你相守豪门里”

自幼读书写字,曹丹姝原来是随父兄云游四海,成为皇后前,丹姝何尝不是赵祯念念不忘的陈熙春。
却在成为一国之母后,不得不谨慎自抑。
尤其是在发起晋升三位娘子引来一系争议后,19岁的曹丹姝便彻底知道了什么是“皇后”。

清平乐曹丹姝剧照

她一辈子用规矩和礼数为盾牌,不出格、不出错,作为身在高位的人物,她的行为逻辑,完备摒弃了出嫁前那个随意率性的少女的影子。
承担起做皇后的任务,捐躯儿女私情,追寻和实现的空想与任务。
甘心“困”在城中,做了夫君不爱的妻子,做了对天下人有所裨益的皇后娘娘。

清平乐剧照

“你一辈子以规矩为武器与我对峙,曹丹姝,你得到你想要的了吗?”,赵祯曾这样质问曹丹姝,事实上,他也是在问自己。
国高于家,忠高于情,在想要和想要之间,他们都主动的坚守、主动的承担,纵然意难平,也甘心身在“困局”。

清平乐剧照

剧中,欧阳修说,只管他这生平受风闻所累,但仍光彩活在这个时期,天子会因顾惜言传身教而甘心深夜忍受饥饿不大快朵颐;台谏言事有效,国君皇族宰执百官都在纠察之列;朝中争权夺利有之,但刚毅刚烈君子亦有之。

清平乐剧照

《清平乐》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不同的帝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苍穹之昂,不但有俯瞰众生的豪迈, 也有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与凄凉,更有复苏克制的任务与担当。

片尾曲中有句歌词是“来世不做笼中鸟”。
此生他们选择捐躯自己的少年意气,自由乃至情爱,身居高位甘心带上这样的枷锁,在其位,谋其政。
给了中国历史上添了文人气质最盛的一笔。
若有来世,愿两人都能做飞出“金丝笼”的鸟儿,去看看自己守护了生平的天下。

清平乐剧照

文|小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