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给中国文化选一个代表,估计绝大部分人都会想到诗词。
无论是诗仙李白写下的“浪漫诗篇”,还是诗圣杜甫写下的“现实主义诗史”;
或者是东坡师长西席“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卓板,唱‘大江东去’。”的豪放主义大作,还是柳三变的“只合十七八女郎,度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娟秀艳词。
可以说我们如今想描述自己的任何一种心情,都能在中国文化里找到相应的代表性诗词。
但是这些流传千年的名诗词可以说只是属于极少数天才的名誉,而大部分读书人的作品都逐渐消逝在历史之中。比如号称“中国诗词留存最多的墨客”的乾隆,生平中写下来四万余首诗词,但是能让大祖传唱的一首也无。
那么,普通人真的就无法在诗词上留名吗?
当然不是,比起非常讲究格律和平仄的古代格律诗、词牌填词,有一种不讲究格律,不看重平仄,只管押韵的诗文题材在民间悄悄蔓延着自己的影响力。
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诗被称之为”打油诗“,听说是因人而得名,这种诗的来源是唐代一名叫做”张打油“的墨客。
在清代翟灏的《普通编》中曾引用了一首打油诗《咏雪》:“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也是最为人熟知的打油诗了,虽然诗文中全是”笼统“、”窟窿“这样的民间大口语,一点都不”雅“。但是这四句诗中,却非常好的点明了题目中的”咏雪“,通篇没有一个雪字,却处处写的是雪,虽然文辞是大口语,但是意境却极为悠远。
在以史为鉴看来,这四句在诗词的意境上不逊色于著名的谢道蕴写雪而被千古称颂为才女的那句”未若柳絮因风起“。
从这首诗词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个关于打油诗的大略结论:诗词可以不用文采飞扬,可以不看重格律、平仄,但一定要故意境。
诗词在唐宋两朝的顶峰之后,虽然名作逐渐减少,但是在文人中的影响力却丝毫未减。
官员、秀才、普通人乃至和尚羽士群体都以会作诗写文为荣,只不过这个时候没几个能写出令人传唱的好诗词,倒是著名的打油诗涌现的不少。
明清时期著名的笑话集《笑林广记》中就有许多腐儒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段子,也给后人留下来不少哈哈一笑的打油诗。
比如有一个《咏钟诗》的笑话里,四个儒生看到寺庙里的大钟就诗兴大发,一人一句凑成了一首打油诗:
寺里一口钟,实质原是铜。
覆转像只碗,敲来嗡嗡嗡。
有四人自大能诗。一日同游寺中,见殿角悬钟一口。年夜家诗兴勃然,遂联句一首。其一曰:“寺里一口钟。”次韵云:“实质原是铜。”三曰:“覆转像只碗。”四曰:“敲来嗡嗡嗡。”……——笑林广记-腐流部-咏钟诗
这种打油诗便是纯粹搞笑的了。
而且越是搞笑的打油诗,越随意马虎流传!
比如后世军阀张宗昌的几首打油诗,我们还是以《咏雪》为例
咏雪
什么东西天上飞,东一堆来西一堆;
莫非玉皇盖金殿,筛石灰呀筛石灰。
这种打油诗就犹如笑林广记里的笑话一样平常,除了勉强符合押韵,无论是文采还是意境全无,末了为众人笑。
其实在民间故事中,倒不乏有精彩之极的打油诗问世。
在清代乾隆年间,蜀中出了一位大才子李调元,历任翰林编修、广东学政。传说李调元在担当学政职务的时候,常常和江南才子、官员斗嘴,留下了很多有趣的对联作品和诗词作品,个中最有名的便是一首打油诗《麻雀》。
这首诗传说是李调元在主考完毕,地方官员送行时强行哀求才子李调元赋诗一首,李调元面对这些贪官污吏很生气,于因此麻雀为题,开始创作。
”一窝两窝三四窝,“李调元说第一句的时候,大家全都愣住了,没想到有才子之称的李调元的开篇竟然如此随便。
”五窝六窝七八窝。“当李调元说第二句的时候,这些人忍不住哈哈大笑,他们断定这个清高的学政官员也是一个不学无术之辈,这两句还不如顽童所作。有人还调侃第三四句难不成是”九窝十窝百窝千窝“不成?但是李调元丝毫不以为意,末了两句脱口而出!
”食尽皇王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这两句一下子从刚开始的顽童作诗,升华到一个忧国忧民的高尚文人境界。并且直斥在座的官吏跟麻雀一样平常,吃了无数的民脂民膏,却没有一个凤凰一样平常的人才替国家、百姓考虑。
这一系列的打油诗套路实在太过有名,而且符合老百姓心目中的才子、清官对付贪官污吏的智商上的降维打击,因此各种改编版本极多。
比如这首打油诗的一个变种便是乾隆天子和纪晓岚的《百鹅图》的故事。
传说乾隆得到了一件百鹅图,乾隆高兴之下就让群臣欣赏然后作诗留念,结果纪晓岚大才子抢先一步,做了一首《咏鹅诗》。
鹅鹅鹅鹅鹅鹅鹅,一鹅一鹅又一鹅。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其余,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也有一辅弼似的打油诗极为出色,有一年下雪,郑板桥在雪中赏梅时诗兴大发,顺口就作了一首《咏雪》诗:
《咏雪》清代:郑燮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这首词前面的套路和麻雀等都很靠近,都是先抑后扬,末了点睛。但是这首诗里面更是前三句都是抑,从一片两片一贯到千片万片无数片……末了结尾却用了一句神来之笔的”飞入梅花都不见“。可以说朗朗上口,且意境悠远,是少有的咏雪佳作。
唐寅《落霞孤鹜》
说到这里,大家也都看明白了吧,打油诗虽然不受格律、平仄制约,诙谐、有趣的身分家多,乃至部分便是直接用来搞笑的。但是我们能传唱、夸奖的打油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故意境!
正如王国维说的:”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
打油诗亦是如此。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动听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敷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以是故意境者,以其能不雅观也,出于不雅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不雅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不雅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相互错综,能有所侧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人间词乙稿序》
您知道哪些故意思或者是故意境的打油诗呢?欢迎留言一起磋商。
我因此史为鉴,欢迎关注。
文/以史为鉴
图/网络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杂体诗鉴赏-打油诗》
《笑林广记-腐流部-咏钟诗》
《人间词乙稿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