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襄阳城区向西行不远,过了二广高速互通立交,在古隆中景区北侧,不大的广德寺,就隐在公路西侧的一片树林中。
襄阳市广德寺
广德寺是座古寺,其始建于唐代,原名“云居禅寺”。寺内东侧,至今立有一方石碑,是明宪宗朱见深御赐的“诏书”碑,记载了一段有点狗血的事。在明代成化年间,襄阳王朱见淑的爱妃杜氏病故,襄阳王看中了云居寺的风水,便把妃子葬在寺旁。为此,云居寺的主持道圆和尚极为不满,决定率众僧离开该寺。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朱见淑袭封襄阳王。在此之前,朱见淑就喜好上了诸葛亮曾隐居过的隆中山,认为那里山净水秀,而且诸葛亮更是个万古长青的人物,他选定的隐居之处肯定是个风水宝地,以是他在受封襄阳王时,就上奏天子,要把隆中山封为自己的“藩陵”。
正巧,此时朱见淑的爱妃杜氏病逝,朱见淑就借机先把杜氏安葬在这里,“抢占地盘”。然后,朱见淑又敕令将诸葛亮的故居草庐夷为平地,将位于云居寺力度隆中书院迁走,代之而起的是他的陵寝。
此举引起附近寺院众僧的强烈不满,云居寺主持道圆法师等纷纭上书训斥。朱见淑见众怒难平,只好奏请他的堂兄弟成化天子朱见深,想借天子的威严平息众怒。
好在明宪宗朱见深脑筋还算复苏,他没有袒护朱见淑,而是下诏,命令襄阳王另选一处风水宝地,自备工料,建筑一座寺院给云居寺的和尚,宪宗天子朱见深还专门新寺起名为“敕赐广德寺”。虽说朱见淑强占了人家一块地充当自己的墓地,云居寺的和尚却也因祸得福,不仅有了一座新的寺院,还得到一方“广德禅寺”的御赐匾额。有了当朝天子的御旨,这座小寺也成了天子御敕的寺院,名头大增。
而朱见淑虽然仰仗权势,从人家手中抢得了一块“风水宝地”,却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他获封襄阳王仅只一年,就因暴病而身亡;后来,后来襄阳王的宝座在他儿子的手中也丧失落了。明朝末年,张献忠在湖北的谷城发难,攻陷襄阳,把朱见淑的墓也给挖掘了个底朝天。如今,就在隆中“诸葛草庐”旁的山坡下,仅有一方“明襄简王朱见淑墓”碑,孑孓伶仃在荒草之中。
“明襄简王朱见淑墓”碑
实在,孔子早就说过:“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从古至今,莫不如此。你朱见淑也不好好揣测一下,自己何德何能,还敢为所欲为!
几年后,广德寺的道圆和尚又主持新建了一座金刚宝座式的多宝佛塔。提及金刚宝座式塔,听说海内统共只有12座。个中,北京有三座,分别在碧云寺、五塔寺和西黄寺;河北正定县有一座花塔,山西五台山滑腻调皮寺里有一座,内蒙的呼和浩特市里有一座,再加上这座多宝佛塔,我已拜会过七座。这些金刚宝座式的佛塔,形制各有不同,形体也大小不一,广德寺的这座佛塔,体积算是小的。
广德寺的多宝佛塔体积不大,样式却与别处的金刚宝座佛塔大有不同。海内其他地方的金刚宝座塔底座多是四边形。而这座多宝佛塔的底座却建成八边形,每边5.5米,高7.26米,皆用青砖平砌。八个隅角都为圆弧形砖柱,上饰石雕螭首,下垫石柱础。
佛塔南侧檐下镶嵌了三个石刻的“佛”字。塔的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一座石砌券门,高1.66米的正门佛龛之上有一方石额,刻有“多宝佛塔” 四字。八面墙上皆嵌石雕佛龛和佛像。塔身为空心,塔心室正中的须弥座上,有一座砖砌的八角亭式小塔。塔身四面亦嵌石龛、石佛。这座小塔实际上起着塔心柱的浸染。塔内夹壁间,有石阶,盘旋而上,可登岛塔顶。
塔的顶部,建有5座小塔。位于中心的主塔为覆钵式喇嘛塔,高9.5米。喇嘛塔下为石雕须弥座,刻有仰覆莲瓣 4层,四面均刻有石佛龛和佛像,塔顶为铜制宝盖和宝珠。
主塔的四侧,各有一座密檐式小塔,均为六角形,三层,高6.65米。在石刻须弥座上,塔身六面均有石佛龛和琉璃佛像各 1尊。塔为攒尖顶,上饰宝珠。在南侧的小塔壁上,镶嵌一块石板,上面刻有“弘治九年(1496年)襄阳承奉赵福保”捐资建塔的题记。整座多宝佛塔,高16.8米。
广德寺多宝佛塔
塔旁还立有碑记,上面刻有“多宝者,寺之主山,五峰突兀,迥出云表。八方四门,中有盘道,高下内外,共有四十八佛,诚伟不雅观也”的字样。
碑文上记载没这座多宝佛塔“共有四十八佛”,细数,五座塔的塔身有佛像33尊,再加上塔座内的12尊,共45尊佛像,何来“四十八佛”之说?后来,经他人指示,才得知,原来,塔座南侧檐下不是还有三方石刻的三个“佛”三个大字,加在一起,恰好是48尊佛!
由此想到了“佛”这个字。在佛教中,“佛”是“佛陀耶”的音译,中国人把他简化成一个佛字。“佛”便是觉悟真理的意思,所谓成佛,并非是羽化,而是对付宇宙人生彻底明白。佛不是万能的,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国,也不能判我们入地狱;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开导我们如何自我解脱,自己真正的解脱还是要靠我们自己的修持,彻底消灭“贪”“嗔”“痴”三毒,唯有如此,才会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立地成佛。
佛塔阁下有一株银杏,高30余米,四人合抱,有1500多年树龄。明代嘉靖天子效仿汉武帝封松柏的轶事,曾敕赏这株银杏树以“大将军”的封号。后来,到了清朝,乾隆天子又加封这株银杏树为“感应大将军”。树旁还立有石碑,记载了此事。一株银杏,居然受到两朝天子的赐封,这恐怕也是天下唯一的。这座受到“双封”的银杏,长势茂盛,郁郁葱葱,秋若一座绿塔,颇为壮不雅观。
从寺里出来,面前一片绿色葱茏。西南面不远处的小山上,便是天下有名的古隆中。当初诸葛亮就曾在这里“躬耕苦读”,刘备关羽张飞就曾在这里“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大业。诸葛亮也曾在这里“揭橥”了千秋流传的“隆中对”。
如此之地,人杰地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