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瞿唐天下险,夜上信难哉。

岸似双屏合,天如匹帛开。

逆风惊浪起,拔稔暗船来。

每日一诗夜入瞿唐峡白居易

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

这是白居易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三月,由江州赴忠州刺史任,经由三峡,因夜入瞿塘峡而作的一首诗。
白居易从元和十年被贬,到元和十三年十仲春,在江州的四年任期届满,墨客奉诏改官忠州,不能不说是一次“殊恩特奖,非次升迁”(《忠州刺史谢上表》)。
然而,作为“远郡”的忠州,却是一个偏僻的“市井疏芜只抵村落”(《初到忠州赠李六》)的山区小城,是无所作为的。
因而对付“今来转深僻,穷峡巅山下”(《自江州至忠州》),很不满意,说是“我向忠州入瘴烟”(《夜遇微之于峡中》)。
但“久眠褐被为居士”(《别草堂三绝句》)的江州生活,毕竟是结束了,“忽挂排袍作使君”(同上),总还是高兴的。
在《钟陵饯送》诗中,他正是颇为自大的唱着,“翠幕红筵高在云,歌钟一曲万家闻。
路人指示滕王阁,看送忠州白使君”总之,墨客这时的感情是繁芜的:“忠州好恶何须问,鸟得辞笼不择林”(《除忠州寄谢崔相公》),而这首诗即是在这些繁芜感情中创作的。

大凡诗词抒怀状物,或蕴藉,或坦直。
蕴藉的结同耐人回味。
但当墨客感情非常激动时,就会喷薄而出,一泻无余,不会再用蕴藉手腕了。
白居易的这首诗,描述瞿塘之险与抒发内心的哀愁,都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堪称为范例的风格坦直的作品。

诗的首联以朴实的唱叹语调切题。
在这一联的句末,还用了一个感叹的语气词,这不仅加强了首句“险”字的气氛,而也使墨客的感情得到了强烈的表现,从而渲染了夜上瞿塘峡的艰险,使“信”字也有了着落。
自古以来就有“瞿塘天下险”之称,这对墨客来说,在过去如果只是一种传闻,那么,现在首句的表述就已成为面前的现实了,以是第二句的感叹,就不是什么虚词。
这一联在艺术上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它以散文的句式出之,笼罩全篇,气氛浓郁,措辞自然流畅,简洁明朗,具有白氏乐府诗的风格特点。
清代名家王闿运有一首《入巫峡》诗,开头写道:“入峡平流稳,江山信美哉!
”模拟白诗的痕迹,是很显然的。
这也就从一个方面证明了白诗这一联的艺术魅力。

诗的中间两联是就夜入瞿塘峡的所见所感,加以详细描写,而也是分承首联的“险”和“难”的形象化。
颔联的“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是说“险”,它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作比喻,将夜色中雄奇的瞿塘峡,作了逼真的形容,诗的上句是举目远视,两岸高峰象是一扇合拢了的屏风,看不见奔驰江流的通道。
《方舆胜览》:“瞿塘峡乃三峡之门,两岸对峙,中贯一江,望之如门焉。
”便是这句诗的最好解释。
下一句是仰首遥望,那在平原地区习见的“星垂平野阔”的景象是没有的,从峡中所能见到的天幕,像是伸开的一匹白绢。
这是诗的形容,也是真实的写照。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正是诗中所描写的景象。
在诗里,一个“合”字,就把“两岸连山”、“重岩叠嶂”的景象生动地突现了出来:在夜幕笼罩下,群峰攒天,一片朦胧,雄奇壮伟。
一个“开”字,又把峡中“隐天蔽日”的景象形象地衬托了出来:那高悬天幕的一线光亮,划开了这暗夜的漆黑,多么残酷。
这一联,明暗比拟,色彩强烈,一开一阖,图象光鲜,绝无阴森怪骇的气氛,它伸展安谧,给人以深邃、宁寂的深刻感想熏染。
如果说,颔联写“瞿塘天下险”,是就其自然景不雅观,描出了它的奇险;那么,颈联就写它的惊险:“逆风惊浪起,拔稔暗船来”,这当然是说“难”了。
逆风惊浪,盘涡千转,舟行峡中,动魄惊心。
相传民间有一种迷信习俗,说是“瞿塘滩上有神庙,尤至灵验。
刺史二千石经由,皆不得鸣角伐鼓。
商旅上水,恐触石有声,乃以布裹篙足。
今则不能尔,犹飨荐不辍。
”(《水经注·江水》)因此过往船只,皆不得发声,以示鉴戒,以是说是“暗船来”。
这一句结合风土人情和墨客舟行峡中情景,极力渲染了瞿塘峡中的险恶风浪,这比杨炯《广溪峡》诗中描写的,“惊浪回高天,盘涡转深谷”,更具有生活实感。

正是在对瞿塘峡的奇险和惊险的描写根本上,诗的尾联,很自然地抒发了墨客夜上瞿塘峡的感慨,同时,也是与首联紧相呼应,进一步突出了“瞿塘天下险”这个主题。
而且联系墨客的不幸遭遇,还会强烈地感到墨客心灵的振颤和沉沦腐化的哀愁。
因此, “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就决不但是因瞿塘峡的艰险而发出的嗟叹,它一语双关,委婉地表达了墨客自己因仕途蹭蹬、命运坎坷而发出的一声人生的叹喟。
弦外有音,耐人寻味。

白居易诗向以夷易浅切著称。
这种夷易浅切的艺术风格,在《夜入瞿塘峡》诗中,也同样得到了光鲜的反响。
它那夷易的措辞,状物抒怀,朴实生动,特殊是那浅切的比喻,亲切自然。
试想,“双屏合”、“匹练开”很随意马虎为人们所理解,生动贴切,淳厚天成,绝无奇巧刻削的痕迹。
难怪陆游在《入蜀记》中描写瞿塘峡时,也竟然有着与白诗同样的比喻:“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
仰视天,如匹练然。
”这当不是有时的巧合。
一个生动贴切的比喻,总是为人们所乐于引用的。
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特地指出白居易诗歌“用常得奇,的艺术风格,并认为“此境良非易到。
”是公允的,也是有见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