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出身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1山。
羌笛2何须怨杨柳,东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出塞

完备读懂名句

古诗词名句典故详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仞: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
2羌笛:古羌族的管乐器。

从西望去,黄河的水滚滚而至,仿佛直上那苍天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这万仞高山之侧。
胡地的笛音何必吹着《折杨柳》寄怨呢?温暖的东风是不会吹过玉门关的。

名句的故事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耸立。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羌笛声演奏出凄凉的《折杨柳》,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尚,由于“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明代杨慎乃至认为“羌笛何须怨杨柳,东风不度玉门关”,不但是抒解离愁,更含有讽刺之意;“此诗言恩典膏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升庵诗话》)

王之涣这两句诗到底有多好?从唐代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便可解释不但后世万分景仰,便是他还在世时,便已声震海内。
开元中,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到旗亭小饮,恰好有十多个戏班伶官也来此聚宴。
个中四位有名的歌伎开始唱歌时,王昌龄便发起:“我们各擅诗名,自己分不出高下。
本日就看她们都唱谁的诗,谁便为良好,如何?”前三个歌伎分别唱了两首王昌龄的诗,一首高适的诗;王之涣自认为久负盛名,便指着最好的歌伎说:“她唱的若不是我的诗,我这辈子就不敢与你们二位竞争了。
”那位歌伎一开口,果真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东风不度玉门关”;三人不觉大笑。
那些伶官歌伎因他们大笑而见问,知道是王之涣等人,非常高兴,急速拜请他们入席。
这件事在唐时就已盛传,后来元人还编成杂剧上演。

经久弥新说名句

边塞诗中写到的“关”每每是年夜方悲壮的。
就拿玉门关来说,这里不仅是个连东风也吹拂不到的边远之地,更是生离去世别的终点,自古便是西行旅民气理上的关隘。
他们把这里视为阔别东土的死活界地,不知是否能得生还。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李广利率数万之众、六千余骑出玉门关往西域征讨大宛国。
途中诸小国坚守城池,不肯供应粮草,又攻打不下,李广利只得回师。
一往一返,费时两年,回到敦煌时,同行的士兵已去世了十之八九。
他上书朝廷要求罢兵,汉武帝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诏:“军有敢入者辄斩之。
”李广利不胜恐怖,只得留守敦煌。

《后汉书·班超传》中记载,班超在41岁时随军西出玉门关,北征匈奴,在西域大显技艺,花了20多年韶光,使西域50国全部归顺了汉朝,从此匈奴不敢南下。
班超镇守西域近30载,直到老病交加,思乡心切,上书恳请告退归里的语气却近乎绝望:“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末了才在妹妹班昭恳切上书之后勉强得到汉和帝的批准,拖着71岁垂老身躯回到洛阳。
他在洛阳受到人们的崇敬,但仅一个月,便因常年艰巨的军旅生涯积劳成疾,猝然而逝。
也难怪元代的张可久要为他发出“将军空老玉门关”(《卖花声·怀古》)的不平之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