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诗千古有名,出自陶渊明《饮酒》组诗中的第五篇。墨客只说在东篱下采菊,但采摘菊花来做什么?合理猜想:很可能是做菊花酒。
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是真的很爱饮酒的,他也是历史上写下大量饮酒诗的第一人。他爱酒爱到什么程度?在《五柳师长西席传》里,他写自己“性嗜酒”,却由于家贫并不能够常常喝知足。亲朋好友知道这一点,有时会办酒席招待他,他便欣然前往,喝到尽兴喝到醉醺醺,喝醉后就回家,说走就走。
后来初唐王绩写诗以陶公为榜样,爱酒这一点也爱得一模一样。他在《五斗师长西席传》里也写自己特殊爱饮酒:有人约请必定前往,去了就一定喝醉,醉了直接不挑地方倒地就睡,睡醒接着喝。比陶公还要更痴迷、还要狠。
而陶渊明对酒的喜好,从他一首戒酒诗里也可以看出来。从这首诗,也能看出陶渊明朴实自然的诗风。陶渊明确实是位诚挚的墨客,留下了极致诚挚的诗篇。辛弃疾说他“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元好问说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
陶渊明画像
有多真?我们读读他这首戒酒诗就知道了。全诗一共20句,每一句都用了一个“止”,喊着我要戒酒啊戒酒,戒酒就在本日!
读一读,看看像不像想戒掉某种嗜好的你?
《止酒》
晋·陶渊明
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
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
好味止园葵,大懽止稚子。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
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
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
始觉止为善,目前真止矣。
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
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
诗题为“止酒”,环绕停滞饮酒写开去。诗前六句没有提酒,写的是墨客目前生活所居的一些日常:居住的地方在城郊,生活逍遥得意而清闲。平常闲坐在高高树木的绿荫之下,步辇儿所及也只在柴门里。好味不过是园中的葵菜,大大的欢畅也不过是膝下有稚子承欢。
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寡淡了些?接着他又用六句诗写为什么不能不戒酒。平生不肯不饮酒啊,一不饮酒心里就会以为不愉快、不高兴。不止如此,晚上不喝睡不着,早上不喝起不了床。每天都想把酒停了,但又怕停了经脉不通畅。
饮酒
我真的,读到这里都快笑喷了,这语气,太像屋里那个七十多岁还一顿不喝二两就以为浑身不清闲、不愉快的老人,尤其晚上,非常赖皮,彷佛一定要喝一杯才吃得喷鼻香睡得好。
但是所幸墨客还是复苏的,开始反省自身,接着说:人们都只知道停滞饮酒后心情会不愉快,却不知戒酒后对自己是大大的有利。开始以为戒酒是件好事,真正戒酒就在本日!
从此一贯戒下去,一贯戒到扶桑树边,羽化人。戒得清癯的仙颜换掉旧容,戒它个千万年!
陶公把自己对酒的依依不舍,但又以为该当戒掉的生理写得非常诚挚,让人读来只觉语气诙谐诙谐,仿佛看到一个举着空杯高呼“真正戒酒就在本日”的活灵巧现的墨客。然而,喊完戒酒的陶渊明到底还是没把酒戒掉。以是说道理都懂,但要做到还是不易啊。
斟酒
想过没有,陶公如此爱酒,如果桃花源里没有酒,他还是否乐意呆在里面吗?
不过这个问题并不存在,桃花源便是陶公自己创造的,怎么可能没有酒?渔人要还家时,桃源里的人“设酒杀鸡作食”。看,桃花源日升月落,里面的人能够自己种田织衣,也是会自己酿酒的。
来吧,朋友离去了,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以为惆怅了,目前有酒目前醉,嫡愁来嫡愁;又有朋友要远走了,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没找到情由?别慌,歌里唱了——
一杯敬朝阳,一杯敬月光。
一杯敬故乡,一杯敬远方。
一杯敬来日诰日,一杯敬过往。
几杯了?
捂住羽觞,“不能喝了,不能喝了。”
放开手来,“满上,满上!
”
交情提示:任何喜好切莫过度,饮酒也如此,切莫贪杯。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